中读

殷墟甲骨的海外流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9-29·阅读时长9分钟

385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24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图 郜超

虽然远东炼油厂的这箱甲骨被及时发现,但在1949年以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甲骨流散至海外,其数目相当惊人。据目前所能查询到的历史资料,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殷墟甲骨流散至14个国家,总数超2.6万片。

日本所藏占海外总数近半,多由日本学者或收藏家当年在华收购,或由中国旅日学者携至日本,另有部分为日本侵华期间由日本考察团在安阳盗掘所得;加拿大所藏大多由传教士怀履光(William C. White)、明义士(James M. Menzies)二人陆续在中国收购,分别于1934、1948年运至其国;美国、欧洲所藏甲骨,也多为“一战”结束前由在华传教士自中国村民、古董商处收购并转卖至各国博物馆。此为甲骨流布的三个主要方向。欧美的学者和传教士、日本的收藏家和后来的侵华军队、中国旅居海外的学人、京沪两地的古董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村民,共同塑成了今日海外甲骨收藏的局面。

流散之始

1903年,距离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甲骨刚刚过去4年。王本人已在八国联军的炮火声中投井殉清,甲骨学这一时期的中心人物是王懿荣的好友、清外务部(注:1901年前为总理衙门)前官员刘鹗。这一年,刘鹗从自己所藏甲骨中精选1058片,与罗振玉合作整理出版了甲骨学史首部著录《铁云藏龟》。刘鹗一生收集甲骨超过5000片,每入必有细心记述。他死后,这些藏品四散而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在《中国甲骨学》一书中说,《铁云藏龟》使甲骨文从收藏家手中的古董,变为可资学者研究使用的科学资料。

但甲骨文的研究价值,也吸引了当时旅居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注意。

1903至1908年期间,驻山东潍县的美国传教士方法敛(Frank H. Chalfant)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库寿龄(Samuel Couling)合伙购买了大批甲骨档案。方法敛曾在一封1908年的信中写道:“最让人气恼的是,那个卖家想以250美元整批卖出。我支付不起,更没想过买下全部的460片。”开价250美元对当时的传教士来说并不便宜,其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000美元。为此,缺少资金的库、方二人选择先搜集购买一批,摹写研究之后,将手中甲骨转售,再继续采购新发现的甲骨。库、方大部分收购所得后来都被陆续转卖至英美两国的博物馆中。方法敛在信中提及的讨价还价的那460片甲骨,被他以先垫付半价的形式买下,后出售至美国卡内基博物馆。

1909年,德国学者威尔茨(Johannes Wirtz)在青岛等地陆续购得甲骨711片,后转卖至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构成德藏甲骨的主要部分。

1911年,俄罗斯古文书研究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自山西官员处购得甲骨199片,亦入该国博物馆。

其他排名靠后的欧洲甲骨收藏国,除个别获中国收藏者捐赠的甲骨,比如瑞典获罗振玉捐赠的26片,其他也均为“一战”结束前由在华学者和传教士收购。

在不断有人高价收购的刺激下,安阳小屯村于1904年冬天发生了第一次有组织的盗掘。据著名甲骨学者董作宾、胡厚宣所著《甲骨年表》记载,地主朱坤率佃农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土地中搭席棚,垒炉灶,挖掘甚久,获甲骨数车。直到发生械斗,才被县署下令停止。

由方法敛开始,早期欧美搜购的甲骨据估计在5000片以上,但这一总数不久后即被加拿大和日本“反超”。随着一位日本学者和一位加拿大年轻传教士的到来,小屯村的甲骨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受到新一轮的搜罗。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甲骨文

1899~2019:120年的发现史

767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