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钢铁城市的炎凉世界

作者:唐克扬

2019-09-29·阅读时长9分钟

125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701个字,产生4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攀枝花城市景象

意外的崛起

尽管人均GDP高居省内第一,在中国,攀枝花依然是一个可见度不太高的城市。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是和一代人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三线”工厂的建设,一大批来自全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几乎是在川滇之际一片荒野中,建起了1949年后中国最重要的钢铁城市。亲友中有人很早就出差来过这里,据他描述,他坐着军用运输机降落在大山之中一个毫不起眼的机场,又颠簸了很长时间,才抵达这座“城市”,当时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房子”,人们大多住的是席棚。荒凉的景色中除了冷峻的钢铁丛林,就是使人不寒而栗的野狼窝。

当地文化人不会认为他们缺乏历史。他们兴致勃勃地告诉你,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等等。但我感兴趣这座城市的,恰恰是因为它缺乏我们熟悉的历史。胡焕庸线,或“瑷珲(现称“爱辉”)—腾冲一线”,也就是从那条黑龙江省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东北-东南的经济地理分界线,正是穿过这个区域,将中国国土划分成东侧44%国土-94%人口和西部56%国土-6%人口。在腾冲以北,这条线划出了农耕文明的边际。汉民族的疆域,稳稳地停滞在这条分界线的左近。

德裔美国社会史学者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对中国的看法大有偏颇,但他所说的“水利社会”确是攀枝花发展的关键词。在川滇交界的山地峡谷区域,照说,河谷盆地似乎怎么也饿不死人,这里如今盛产芒果、枇杷、樱桃、葡萄、火龙果、石榴……日光充足、生长期长,才会有水果中沉郁的甜分。如果,此前有什么妨碍了汉族先民们在此落脚,还是因为缺水——当地人口中的“干坝子”“干热坝子”或学者们习称的“干热河谷”,道尽此地社会地理的基本面。

攀枝花是一个处于农耕文明“水利社会”边缘的中国城市。它全年无冬,却有着分明的旱、雨季和持续干燥的气候,初到者可能会对灿烂的阳光感到惊喜,但是待久了怕又感到枯燥乏味,暴雨过后很快日晒如初,在这种无边无际的晴朗中,连草木也长得没那么精神了。《后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说的恐怕正是这种既感生机勃勃,又觉无法耐受的纠结,所谓“不毛”也许不等于“寸草不生”,而是农耕文明在过于热烈的自然中的不适应症的一种症状。历史上那些跋涉过此地的人们,或者由此艰难远征,比如诸葛亮,或是向南仓皇逃窜,比如南明的军民,已经领教了这种不易活人的苦燥。

文章作者

唐克扬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96人

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甲骨文

1899~2019:120年的发现史

767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