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感周刊丨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作者:中读推荐

2019-11-08·阅读时长13分钟

4319人看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己的渴望所生下的儿女。

他们是你而来,却不是来自你,

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让他们在你那儿栖身,却不能留宿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

那个你无法造访的明天,即便在梦里。

你可以尽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别想着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与昨日留在一起。

……

——节选自《孩子们》(作者丨纪伯伦 译者丨高益民)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人类身为父母的边界和不足。很多时候,我们也认识到了此中道理,但或是管不住内心的忧虑,或是被时代的焦虑裹挟,我们常常做出一些不由衷的“为孩子好”的事,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合格的父母常常需要一份定力,而这份定力来源于对教育全面的、健康的认知和践行。可在人人鼓吹焦虑的时代,理性的教育认知和方法常常被淹没


为此,中读联合国内十一位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父母,打造了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精品课,在总序“发现更好的自己,与孩子共成长”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为大家讲诉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殊关系,很多父母从其中重获了身为家长的“安全感”,也生发了很多对教育的全新认知。中读君将其中一些有意思的读感收集起来,集合成这期读感周刊。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精品课“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发现更好的自己,与孩子共成长”一讲中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頑固污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而生下的子女。”
第一次为人父母,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也希望能指导孩子成长、成人。我的孩子就非常依赖我,我知道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可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她足够的安全感,敢于自己独立去探索这个世界呢!做父母不需要考试,怎么能成为更好的父母,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的养育、教育孩子。希望我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


童年对潜意识的塑造

@16650275558

孩子的成长,教育和培养一个孩子,即需要理性的科学也需要感性的艺术。高益民老师的总序,从心理学的基础实验和结论强调了心理上安全感对孩子成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自嘲心理还处在孩童阶段的二胎妈妈,深深记得潜意识里童年对拥抱、抚慰等身体接触的温暖渴望和由此造成的遗憾和不安。


安全感是人类刚需

@🐠鱼小乐 ོ

听到作者说的关于猩猩的实验挺有感触的,的确孩子非常需要有温度有气味的怀抱和呵护,我刚刚休完产假去上班的时候,我妈妈帮我带孩子,说我的宝宝每天都会爬到我的衣服附近去蹭,或者抱着,我想这大概就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方式吧!


只有被间歇性遗忘的孩子

@无疆行者

在如今这个时代里,没有完全失职的父母,只有被间歇性遗忘的孩子,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这个事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原本就有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生挫败感,更会因为自身性格和习惯等方面的缺陷而放弃孩子或短或长一段时间,而再次开始时大多已换了方向,因此作为父母真的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始终认真面对养育孩子这项任务。


自信是树根

@小小剑

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成绩领先后,老师更多关注,自己也有信心,初中也是良性循环的,但上高中,因为自信心受到打击,就一直处于中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也没有更大期待,自己也没有树立明确的考学目标,也就了了了。说这么多,自信很重要。


有意识的引导才是教育

@解读三

有意识的引导是教育,自然而然的顶多叫影响。这个观点让我触动很大。生育、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是教育好孩子,才是现阶段父母最大的责任,也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因此了解好教育孩子的一些常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孩子都是小太阳

@吴琦

小宝2岁多时候,有一天我回来很累,勉力如常换鞋去卫生间洗手,小宝也如常陪我洗手,刚洗完手,小宝突然来了一句“妈妈累了,抱抱”,然后就使劲抱抱我。瞬间眼泪掉下来,这么小的小孩儿,感受表达给予得特别让人感动。育儿先育己,很多时候小朋友带给我太多感动和惊喜了。希望学这个课程,可以不辜负妈妈这个责任,让你和我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完善自我

@Wendy-小傅

发现更好的自己,与孩子共成长。作为一名女性,让我人生完整的,不是生孩子做母亲这件事本身,而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给孩子以安全感,做好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才能勇于驾驶着探索之船去环游世界,认识人生的美好,人性的美丽,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对孩子有期待,对自己有期待,未来才可期。


早期的亲近,能为安全感打地基

@Jodie🍬

爱是有温度的,我一直坚持全母乳喂养,抱着孩子把自己的精华传输给他,这就是最初的亲子交流吧。现在因为工作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我一度认为我对他的影响微不足道了。但看了恒猿猴的试验,加上孩子平时待人接物不胆怯的表现,我觉得正是我给他的安全感,让他敢于尝试探索。所以家庭有了温度,孩子才更有力量。


活到老,学到老

@ddjd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对父母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做部分的人生导师,在孩子对成人世界迷惑时,深入浅出的引导;又要做学习的榜样,与孩子共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面,保持共同话题;又要做严格的教练,教会他遵守规则和坚持的重要性;又要时刻牢记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牢记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最真挚的!世界是多彩的,生活是多变的,作为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给到孩子更高效优质的教育,人生又长又短,教育任重道远!


每一个个体都是特殊的世界

@Jane

关于安全感,不要急着根据网络资料强硬规定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比如几岁分床, 要尊重自己的孩子的性格和心里安全形成, 循序渐进。另外一点, 关于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成绩的相关性也是很认同的, 同时, 如果把家长积极的期望传达给孩子,让孩子理解到的期望和家长真实的期望保持一致也是很重要的,怎样沟通才能做到既不给孩子不必要的压力又要让孩子形成足够的内驱力。


赞赏永远好于呵责

@stillleo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以及与此对应的优缺点,纯粹的天使宝宝并不存在。父母的使命是接受并拥抱孩子的个性,发掘孩子的长项及闪光点,正向引导,永远或至少大多数时候以赞许的目光望向他,在他失败受挫的时候接纳他,做他心灵的可靠港湾。


你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给他以思想

@2674814683

我自己的童年父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将来什么都要靠自己,父母没有门路。我不知道这对我影响有多大。不知道是听的多了,潜意识里受到影响,所以很努力,还是我天生就是很自立的人。总之从上小学开始就没有让父母操心。现在我的孩子4岁了,我自己总在想要怎么影响她,引导她。


“断章取义”的中国式教育

@Yin

“有许多并没有明确教育意识的家长,也培养出了表现不错的孩子”,这有些类似于幸存者偏差。没有“幸存”下来的孩子,其父母也正是容易用“自然育儿法”“快了教育法”来解释、掩盖自己在教育上的不尽力不尽责。孩子接受教育本就是一件锻炼自制力、专注力的苦差事,不可能只非常快乐。希望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不再被断章取义,而是被认真的学习与执行。


家教总是潜移默化

@ada liu 原宇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是个随性的人,而我的父母都很克勤克俭,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发现克勤克俭已融入了我的身体,并且经常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现在已是2个男娃的母亲,一边养育着他们,一边回顾着小时候的自己,也开始学会“如何在随性的同时做到克勤克俭”、“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自己所谓的教育中,发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他们出于本心的教育,更优于我们瞻前顾后的教科书式教育。所以,放松自己,随心而育,充分享受彼此的爱,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好自己的同时帮助社会进步。


时代变了,教育观念也要更新

@铭

想起以前经常有人反驳说,很多博士不多出自农村穷苦家庭,没有父母管教不也成才了吗?但是时代是在剧变的,以前父母的核心任务是物质上的保障养活孩子,现在温饱基本解决的基础上,精神上的丰富,深刻,亲子关系的温度广度都被更看重,对孩子成才的身心健康、人际和谐、智商情商等综合素养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放下家长的权威和面子,解构自己的固执与矇昧,和孩子一起探索不断变化的知识、关系很必要也很重要!

 

多的是这么长大的孩子

@前2

从小到大,除了吃饱穿暖之外,父母对我没有其他的管教,是野着长大的。母亲经常笑着对人说“啥也没管过,自己念到985大学去了”。虽然母亲很自豪,但是我的心里苦苦的,除了读书之外,我对人对社会交往就是白痴一个。工作进入社会后,我碰了很多壁,一度埋怨社会不好,直到33岁我才学会接受自己,认识自己,温和地待人。我现在做了母亲,我希望多多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能让我的孩子不必如我这般,苦苦磋磨了几年岁月。


中国式教育的脑回路

@Sulp

孩子需要获得的更多的是鼓励、肯定和赞赏,而往往中国父母有意识无意识是消极的、否定的、比较式的教养思路。而在孩子获得成绩的时候,给予奖励、肯定和赞赏。按照西方的有关研究,此种思想往往是一种“有条件”的养育。并进而潜意识向孩子灌输了父母养育是一种有条件的错觉。


真实的相信

@王娓

读书的时候高教授就是我们学院最帅的老师了,大家都很喜欢高老师。听到高老师在这里谈到的几个心理学研究以及其对教育学的影响,深以为然。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口头说说就成,父母必须深入内心地真信!只有深入内心地真相信,才能在行为、语言等外显表现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力量!


流行不一定正确

@fenfen

当下流行一种“快乐成长”“自然养育”的育儿观,我们做父母的可要把握准了度,不能走入极端,不去教育孩子,放任孩子自由发展。高教授所讲,大概就是让我们担起做父母的责任来,把家庭教育做好。我想,高教授所说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柔软的教育,没有生硬的痕迹,这种教育就如同杜甫的春雨,适时地发生,用心地陪伴,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成长。很希望能在以后的课程里学到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能飞地更高更远。


缺少引导的后遗症

@PeizhenWang

昨天正好与母亲谈孩子的培养,我突然领悟到,母亲当年在我小的时候为生活疲累,对我并没有多少刻意的教育,更多是自然而为之。我从小到大都是自己安排学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母亲工作的关系读了一些书,但是缺乏大人的引导,因而大多时候凭直觉在思考和做事,缺乏理性思维。直到读研究生以后才有所改善。我虽然也是教育学博士,但一直到为人母之后才对教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高教授讲的内容我都很熟悉,但是大教授就是大教授,他的理解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


错位和缺位

@李广辉

当前,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普遍有两个问题:一是错位,家长仅仅满足于当学校的助手,学生回到家跟在学校一样。二是缺位,家长把教育当做学校的事,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一推了之。本节课很有启发,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终归是可资利用的一种资源。教育的决定权还是在家庭。家庭不但要给孩子学校给不了的东西,还应该替孩子遴选教育资源,要有自己的育儿工具箱。


家教不是唯一

@童心童趣

如今的各类教育理念,总是在夸大家庭教育的作用,强调家庭第一位,甚至许多幼儿园和小学给自己的定位都是“我们配合家长”,真是呵呵了,二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一个强调共性和规则,一个补充个性和自由,所以,应该充分肯定学校教育!


时移世易

@Jodie🍬

我们那个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没有老师说的那么大,父母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基本就不错了。现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确实很有必要。学校传道受业,如果我们家庭不配合,甚至唱反调,受伤害的只有孩子,另外家庭也不能按部就班,要用每个家庭的独特性去让孩子有个性,有自信。就像这些课程的老师,他们用自身优势,让自己的孩子不同。


弥漫于父母身上的焦虑

@melancia0816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并重的。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难免被社会焦虑情绪左右。毕竟身边很多现实情况是,因为“减负”的关系学校教育让出了一部分责任,家长因为忙碌又多半接不住,最后就让给了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这给父母造成了更大的经济负担,父母都想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然后更努力赚钱而减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了亲子间的互相埋怨。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到底要用怎样的心理和心动来应对。


陪孩子成长=再来一个9年义务教育

@无表面的平面

为了应付孩子随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做为妈妈的我确实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动手能力。但也会告诉孩子,妈妈也不是万能的,妈妈也是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要去请教在这方面在行的人。妈妈会和你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进步真的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你以为的好对别人未必好

@Still water run deep

做父母的不要代入感太强,总是认为我是为你好,过于担心,焦虑。其实是没有用的。过分的关注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压力。矛盾的是,亲子关系的界限是模糊的,做父母的很难做到很理智的,一不小心就越界了,无论这个孩子是多大年龄的。我的一个朋友50多岁了,他父母80多岁了,每天报纸上看到的新闻,都要读给他听。我的朋友和我说,我其实刚刚看到过这条新闻,但我不会打断他,我说为啥,他说,这是他们关心我的唯一办法,我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才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从我的孩子那里感受不到,我关心我的成年孩子时,他们认为是我在施加压力给他。我就认真的反思了这个困扰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为什么亲子关系如此难以融洽和谐呢?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身为父母,你“权威”吗?

@蜜丝C厨Fun记

好的家庭教育应当是权威而不专制,温和而又坚定。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做好自己。只会吼叫发脾气来显示权威有时候就是无能的体现。想到身边多少焦虑的妈妈,一心只扑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亲子关系越来越糟。当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付出时,可曾想过你是否首先丢掉了自己。


花期不同,莫急

@觉醒启

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细心呵护慢慢长大,陪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人与人不同,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有晚,说不定孩子的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


父母的定力

@江江

要让父母放松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看到其他父母都给孩子报学而思和各类兴趣班,自己不跟风只选择真正有利自己孩子的班上,就很需要定力。另外选择学校也是,选择一个应试强的学校,还是选择一个综合跨学科教育的学校但应试分数不是很高的学校,也是头痛的问题。父母不首先放松,想清楚“为什么出发”,就会被民意裹挟。


因为他们好多都是独生子女呀!

@张小

经常会跟已为人父的同学朋友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小时候感觉家长都是忙于工作,没怎么陪伴,但我们也长大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需要那么多的陪伴?其实陪伴本身也是一个反思自我的过程,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一些不好行为通过孩子的模仿表现出来,放大到眼前,需要我们纠正和反思。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我们不可或缺的反思

@然后细碎

有了反思的意识,教育,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常问我发这么大的火气,究竟是因为我自己情绪不好,还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对?就会常问我要求孩子做的事如果放在我自己身上,能做到多少分?就会常问,如果这句话回到我身上,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有了反思的意识,就会把教育的对象转向自身,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不少父母通过孩子这面镜子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于是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锻炼,发展业余爱好上,放在发现自己自身的亮点上,越活越充实,越活越丰富,越活越有味。


打铁还需自身硬

@米多&米朵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比如:不让孩子玩手机,那么自己首先戒除手机综合症,基于我自己就得做到不让孩子喝饮料那么自己也得戒除垃圾食品;第二,不忘初心,走了好长时间的路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开始父母都只希望孩子健康,后来随着孩子长大逐步要求学业,工作,择偶,越来越多的要求。认识到孩子和自己的局限性,我不喜欢短板理论,有长处为什么不发挥,要花费大量时间补短板


炫富,慢性自杀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228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