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ist
2019-12-25·阅读时长2分钟
今年的圣诞气氛很淡,各大网商平台静悄悄,没有一个做圣诞的促销推广活动,因为之前几年的圣诞活动有点过火了,简直比春节除夕夜还热闹,有点喧宾夺主,在很多传统意识比较强的国人看来,西方节日在国内的火热势头,已经接近文化入侵,所以必须要降温。
节日真有那么大影响吗?或许到不了文化入侵的地步,但过洋节的人起码对西方不排斥,洋节过成了习惯,对洋节的输出国也会有好感,这是一个必然的心理趋势。
今天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传统中国节日却式微,至少说明了一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西方比还很弱势,不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但一个事实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程度,要远高过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比如美国把爱尔兰人的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定位法定节假日,但华人的春节并不具有同等待遇,我们把圣诞节过成春节,西方人对春节却并不怎么感兴趣,一冷一热,对比十分明显。
这反映的其实是软文化的力量对比,不仅是节日,其他方面也一样,随便一个年轻国人,对欧美影视剧、音乐、明星都如数家珍,但反观欧美年轻人,他们顶多就知道个Jackie Chan和Kongfu,双方的不对等体现在方方面面,洋节并不是文化入侵的急先锋,只是文化入侵的结果和一个表征。
节日的对外输出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比如我们过的腊八节,相传就是佛陀的诞辰,源自于印度。中国过去更多是扮演输出国角色,汉文化所达之区域,都有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播,比如韩国也有端午节和中秋节,越南传统节日基本全部复制中国,只不过这些节日出口后都经过了本土化改造,融入了当地特色。
韩国人就把端午节改造成了端午江陵祭,还闹着去申遗;中秋他们称为秋夕,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松饼。圣诞节在每个国家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只有我国发明了吃苹果,这其实还挺合理的,苹果也是从欧美传过来的,时间不过一百五十年,还不如圣诞节传入得早。
还有一些节日在我们本国衰微了,在外反而扎下了根,比如日本每年三月三的“雏祭り”,也就是中国过去的女儿节,我们自己不过了,日本人拿去发扬光大,过得有声有色。这就像中国传统乐器尺八,在我国灭绝了,在日本成了主流民族乐器。
今天西方节日的兴盛主要归功于商家的宣传,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每一个中西方节日都成了购物节。当然这还得感谢中国女同胞们的巨大支持,女性是天生喜爱过节和收礼物的,男性普遍对过节不感冒,但为了讨好女生必须硬着头皮过。
对女性来说,有礼物和仪式感的节日,多多益善,所以洋节统统来者不拒,像寒食节那种要禁烟火还要吃冷食的节日,一点意思也没有,没人愿意再过了。仔细想来,似乎中国现在连一个斋戒性的节日都没有了,剩下的和引进的,都是要吃喝消费购物的节日,这也是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时代特色。
发表文章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