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2020-01-04·阅读时长8分钟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在最近的中读精品课中,我们曾向中国先哲们学习活在当下的智慧,在浩瀚的博物馆世界中探寻文明之美,这一次,我再次邀请大家加入一次穿梭时空的旅行,旅行的终点站是1895年,也就是电影诞生的时候.
▲ “影史第一片”《火车进站》
一个多世纪以前,1895年的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放映过程中,当看到火车进站,好像要穿过银幕碾压过来,竟然有观众吓得起身逃窜。这次放映很快轰动巴黎,传遍世界,从此宣告了电影的正式诞生。
从电影出现以来,120多年的历程里,无数电影发明家们的疯狂实验、影史经典台前幕后的轶事、天才导演和明星们的传奇,见证了这门“第七艺术”从初生到辉煌的历史风景。
▲ 米高梅电影公司经典的“狮吼”片头拍摄现场
台湾导演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可以说,在这一百多年中出生的人们,有幸获得了许多前人无法想象的生命体验。
当放映厅灯光熄灭,银幕亮起,短短两个小时内,我们得以穿越另一个时空,为目不暇接的视觉奇观惊叹不已;与此同时,我们在电影中体验他人的生活,与主人公经历种种冒险,共同欢笑和流泪。电影为我们创造了无数个人生“副本”,在其中我们借由他人的故事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得到抚慰,汲取力量。
▲ 《天堂电影院》(1988)中临河的露天影院
那么,看电影这件事需要学吗?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看“爆米花电影”,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此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因为一句“漫威电影不能算是电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他看来,电影是关于“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关于“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是银幕上的意外造就的艺术,而不是为了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
的确,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为观众和粉丝“量身定做”的影片越来越多,我们从中越来越难获得真正的心灵震撼、值得回味的丰富内涵。就算“打卡”完各大榜单评选出的年度佳片,似乎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既然如此,不如回头看,电影史上有一百多年的光影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然而大部分看过老电影的人都知道,昏昏欲睡和不明所以,是最常见的观影“收获”。可见,欣赏电影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烂片何以成为烂片,让人似懂非懂的艺术电影到底好在哪里,当下的热门佳片在向哪些经典致敬,这些都要放到百年影史的脉络中才可以明晰。因此,学会看电影,要从了解电影史开始。
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电影的诞生、发展和流变,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的兴衰起伏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变迁、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难解难分。在这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中,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电影人不断探索着电影艺术的各种可能性,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电影运动,为这门年轻的艺术添砖加瓦,逐渐构筑起我们现代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这一次,中读推出的《电影正传》精品课,邀请到十一位权威的电影学者。按照时间线索,他们将为我们讲述世界电影史上的十大“高光时刻”,每个时刻分别代表一次影响深远的电影运动或时期。通过讲解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贯穿其间的经典影片和电影大师,串起电影史的发展脉络,让我们在走近电影艺术本身的同时,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谱系,进而更深刻地认识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
首先,在总序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从电影的诞生之日说起,为我们梳理了作为影迷最不可错过的电影史大事件。这一百多年的光影岁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伟大的银幕瞬间,也让我们看到了银幕背后深刻的媒介革命与社会变迁。接下来,将由十位主讲人聚焦其中的十大时刻,一一讲述。
提起电影的开始——默片时代,我们的印象总是无声的、黑白的、夸张的肢体表现、生硬的剧情连接,无声电影时期作为电影艺术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与“稚嫩”、“粗陋”等词汇联系起来。事实上,有人认为从电影语言上来说,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创作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备的体系,而我们今天的很多电影创作也仍在不断从中汲取灵感。这一讲的主讲人是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李迅,他将从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电影与社会及观众的关系等角度,为我们深度揭秘无声电影时期这个伟大的开端。
▲ 在《淘金记》(1925)中表演“吃皮鞋”的卓别林
在1920年代,一边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体制的建立,另一边的欧洲,则酝酿出一场激进探索电影语言的先锋派电影运动。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等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进入到电影体系中来,他们最⼤限度地探讨、挖掘电影视觉表现的潜⼒。与此同时,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发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才是决定画面意义的关键因素,《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由此成为蒙太奇剪辑的教科书。在这一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将为我们讲解欧洲先锋派和苏联蒙太奇学派,介绍这些艺术家探索电影语言的一系列大胆实验。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电影的创作可谓是最昂贵的,因此电影的兴盛依赖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1930年代,进入好莱坞大片厂的黄金时期,八大制片厂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影业。在这一时期,制片人一手遮天,电影明星们风光无两,声音的引入让电影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这一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将带我们走近经典好莱坞时期,为我们剖析爱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强盗片等经典类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 《卡萨布兰卡》(1942)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1924年,一位英国青年前往美国求学,求学期间他开始研究媒介对于大众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好莱坞故事片缺乏对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而苏联电影则力图在思想上影响观众。在《太阳报》发表的影评中,他第一次在英语世界使用了“纪录片”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解释”。这位青年后来成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约翰·格里尔逊。在这一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将为我们讲述这场对纪录片产生巨大影响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1942年到1960年,世界电影舞台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着“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口号出场,虽然电影作品数量不多,票房惨败,这场运动却对世界电影影响深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而事实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现实”还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它既是真实生活,也是我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这一讲中,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将为我们讲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何为电影创作的“新”,何为更广阔意义上的“现实”。
▲ 《偷自行车的人》(1948)展现了二战后充斥着失业和贫困的罗马
1950年代末的欧洲,战后初期的理想主义与政治运动逐渐被青年文化潮流所取代。1959年到1960年期间,法国电影界相继发行了《四百击》《精疲力尽》等几部影片,引发了“新浪潮”的最初冲击。这一批新锐的导演多数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他们奉行电影应表达个人世界观的“作者策略”,反抗常规的电影工业。在这一讲,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徐枫带我们追溯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解答“新浪潮”到底“新”在哪里。
1962年,26位来自慕尼黑的德国青年导演,在第八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宣布:“旧电影既已死,新电影将诞生”,此后,新德国电影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期间涌现出了多位突破传统,极具个人特色的著名导演。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王宜文,将在这一讲中对他们逐一介绍,同时他也会带领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它的电影该如何表现历史?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1979)
到了196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商业片制作衰退,法国新浪潮带来了全新的电影美学,加上电视抢走一大批观众,大制片厂陷入了二战以来的最低谷。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社会喧闹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传统情绪高涨,新一代导演开始崭露头角,以《毕业生》、《邦妮与克莱德》为代表的影片开始再次吸引年轻观众。这些电影人继承了传统好莱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饱含着对当时社会的反省,使类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将在这一讲带我们走近生机勃勃的新好莱坞时期。
战后的日本电影,连续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使得日本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影坛的舞台,在195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事实上,从50年代末到整个60年代,战后日本电影在电视及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颓势,但在世界电影新浪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新导演,这些导演对新的类型片的探索使日本电影获得了重要的国际性影响。在这一讲中,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一鸣将带我们体验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美学。
▲ 《罗生门》(1950)是日本与亚洲第一部走向世界的电影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时候,韩国电影一枝独秀,在东方崛起。虽然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仍然强势占据着韩国电影市场,但1999年,一部韩式大片的出现,成为韩国电影异军突起的拐点。这部影片就是《生死谍变》,它以六百四十多万的观影人次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之前创下的历史纪录。此后,一系列韩国本土大片和大导演奔涌而现,缔造了韩国电影票房和艺术两相崛起的神话。在这一讲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范小青将会为我们深度剖析,这顿丰盛的“韩式电影大餐”究竟是如何烹制而成的。
对于经典的文艺作品,列清单是每个文艺青年的必修课,电影也不例外。然而,面对一眼看不到头的“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经典”片单,不少艺术片动辄三、四个小时的时长,“假装看过”是很多影迷最后的倔强。这次,我们邀请到国内电影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相信有他们的专业导览,大家将不再错过百年影史沿途最精彩的风景,从此不再“假装看过”。接下来,欢迎进入我们的《电影正传》。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与更多热爱电影的人
重返影史高光时刻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316个推荐 粉丝11210人
文字工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