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2 行星运行的轨道是圆形吗?

作者:李淼

2020-02-07·阅读时长6分钟

8308人看过

02 行星运行的轨道是圆形吗?

13.5MB
00:0011:49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在三联中读,听见幸福,读到美。你好,我是李淼。

物理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出现了很多条重要的定律,像阿基米德定律、杠杆定律。但这仅仅是物理学的开始,距离建立一个理解世界的科学系统还差得很远。

那么,是谁推动了科学系统的建立呢?这个人就是开普勒。他关于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发现,也就是开普勒三大定律,不仅启发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还打开了现代物理的新局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讲讲。

先说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就是行星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之前,行星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呢?地心说流行的时期,现在我们都知道地心说本身是错误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在当时,地心说却欺骗了大众,原因是它能自圆其说地解释行星的运动。就拿水星逆行来说,也就是水逆,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圆,当它出现逆行,就再加一个圆,在大圆的轨道上加很多小圆,就圆满地解释了行星轨道是圆形的说法。

而到了哥白尼时期,哥白尼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日心说的人,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虽说哥白尼的发现在当时是重大进步,但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行星绕太阳旋转画出来的轨迹是一个圆,这和行星观测的数据不太一致。也是因为不一致性,日心说还是无法取代地心说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又是谁打破了僵局呢?该是本节课主人公这时候开普勒闪亮登场的时候了。

约翰尼斯·开普勒

开普勒是一个天才少年,17 岁就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20 岁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25 岁的时候,开普勒出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宣传了哥白尼的日心说。29 岁的时候,成了第谷的助理。

第谷又是什么人?第谷是开普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以说,开普勒的研究都是在第谷发现的基础上完成的,开普勒的成功有第谷的一半。

第谷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给王室、其他贵族占卜赚钱的同时,一直观测星空。1572 年,他用肉眼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这颗超新星,说明了除行星之外,宇宙中还有其他变化的天象。

第谷·布拉赫

随后在 1576 年也就是他 30 岁的时候,受丹麦的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在哥本哈根附近的汶岛建立了一个天文台,他在那整整观测了 20 年,可以说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天文学,当然也发现了不少好东西,比如行星的运动轨迹,以及月球的运动规律,还发现了彗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现象都否定了地心说。

第谷根据自己对行星的精密观测,还提出了不同于哥白尼日心说的模型。他的学说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他认为,行星绕着太阳转,而太阳带着行星绕地球转。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也是错的。

第谷用了一生去研究天文学,却因参加一个宴会不好意思离开得了膀胱病,随后去世了。第谷大量的天文资料还没来得及整理,怎么办?还好在他死前,请来了开普勒。当他死后,开普勒继承了他的位置,同时也获得了他生前留下的不愿意拿出的行星研究资料。

如果第谷活得更长些,或许就没有开普勒什么事了。

开普勒是相信哥白尼日心说的,他利用第谷留下的数据,来测算火星的运行轨迹,但怎么算也算不出来火星运行的轨迹是圆形,总是差那么一点。这一点让开普勒很郁闷,到底行星轨迹是什么形状?开普勒开始尝试用卵形来解释行星轨道,也就是鸡蛋的形状。

开普勒画了大概 20 多种卵形,最后发现椭圆才是行星旋转的正确轨迹,还用数学公式描述了一遍,开普勒第一定律就这样诞生了。 

椭圆算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曲线。什么是椭圆?椭圆是所谓的圆锥曲线,那么,啥叫圆锥曲线?你可以想象一下,拿一个圆锥体,我们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圆锥,如果这个平面直挺挺地切过去,那么截出来的就是一个正圆。如果这个平面斜一点切下去,截出来的就是椭圆,比圆要扁一些。

椭圆的焦点是什么?其实有一个画椭圆的方法可以拿来解释。拿两个图钉钉在木板上,然后拿一根软线,两头系在图钉上,再拿一支笔放在这根线上,按照一个方向,就会画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椭圆,而那两个图钉的位置就是焦点。

行星的轨道是一条圆锥曲线,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曲线的一个焦点

也就是说,焦点位于椭圆长轴那条直线上,如果两个焦点向中间移动重合在一起,这个椭圆就变成圆了。

开普勒第一定律彻底打击了古希腊人的固有认识 —— 也就是对完美形状的偏爱 —— 认为天体的运动轨迹不必是一个正圆。

解决了行星轨道的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行星的运动速度又如何呢?传统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形,运动速度是匀速的,现在,运动轨道变成椭圆,行星的运动速度还会是匀速的吗?

沿着这个问题,开普勒研究出了第二定律,相比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就有点意思了。开普勒第二定律说,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时,在相等时间内,行星扫过的面积相等。扫过的面积,是一个扇形,以太阳为中心点,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就是两条边。

好比说,一个月内,在远日点上的行星,从第 1 天到第 30 天运行走过的面积,和近日点上的行星走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近日点的行星转得比较快,而远日点的比较慢。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行星扫过的面积相等。

说到这,就给大家再加一个知识点,角动量守恒,其实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看成是角动量守恒。什么是角动量?角动量就是物体在转动时产生的一个物理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与什么有关呢?如果是放到行星转动上来看,它涉及到四个元素,行星的质量、和离太阳的距离、旋转速度,还有行星速度与距离之间的夹角。角动量就是行星的质量乘上行星的速度再乘上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如果行星的速度与距离的夹角,是直角,三者相乘就可以;如果夹角不是直角,我们还要乘上这个夹角的正弦值。如果我们将角动量中的行星质量拿走,其实剩下的结果就是行星在单位时间里扫出来的面积(严格地说,再拿走一个 2 倍才是面积)。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观看花样滑冰比赛,当运动员旋转的时候收拢手臂,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合拢手臂,离旋转的中心点的距离变近,而运动员的体重不会变,那么旋转的速度必然就会变快,反之,就会变慢。

开普勒是在 1609 年先后发表第一和第二定律的,之后,开普勒用了十年时间才总结出第三定律,在他研究第三定律的同时,还忙着其他事情,例如用当时的新事物——望远镜去观测天象,完成了一个星表制作。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什么呢?就是行星旋转周期的平方与它离太阳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用这条定律,我们立刻就知道,如果行星离太阳越远,它走完一圈的时间就越长。所以,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绕一圈最快:一个水星年只有 88 天。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走一圈大约是 225 天。接下来才是地球。第四颗行星自然是火星了,一个火星年将近 700 天。第五颗是木星,一个木星年是将近是地球年的 12 倍。第六颗是土星,一个土星年是地球年的 30 倍左右。

我们就不谈天王星和海王星了,因为在开普勒时代,这些行星还没有被发现。

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要知道,行星旋转周期的平方与它离太阳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个信息量很大。假如行星的速度都一样,椭圆轨道的长度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成正比,那么行星跑一圈下来需要的时间就该和距离本身成正比,也就是说,周期会与距离成正比。现在,周期的平方与距离的立方成正比,那么行星的速度会是多大呢?行星的速度可以用距离除以周期(这里忽略了一个常数),也就是说,速度与距离的开方成反比,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速度越小。这样,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呼之欲出了。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速度越小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它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步,还顺便了解了第谷、开普勒这些人。

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探讨与开普勒同时代的人伽利略。这是一个与现代科学划等号的名字,我们将会谈谈他带来的力学体系。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

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文章作者

李淼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92人

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带你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

48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