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017年我慢游了地球"一圈"

作者:慢游忆

2017-12-25·阅读时长7分钟

1364人看过

 离2017年结束还有6天,也是我们旅行路上的第170天,16个国家,40座城市,行程总长40522公里,刚刚超过地球的圆周长度。2016年底经过了一番挣扎和辩证的思考后,我相信这是我30多年人生中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2017年初老公辞职,我们开启了全新的另一种生活状态--环球旅行,成为一名旅者,(我的另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去旅行》里有我们选择这种生活的原因)这种毅然而看似任性的决定对家人和朋友来说也是一种近乎疯狂的举动,毕竟我们要去的国家不是大家熟悉的西欧北美等,但人生需要有一次冲动是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旅行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好办法。"没有去伊朗之前,我们还曾经因在杂志上看到有关伊朗的不实报道而争执过,我甚至发问为什么一定要去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分子的国家,但实际是旅行到现在,伊朗依然是我最爱的几个国家之一。如果没有去伊朗旅行,我不会知道几千年前,伊朗就已经产生了高度发展的文明,波斯波利斯的伟大至今被世人称颂。没有去过伊朗,我不会发现,其实这个民族是如此的淳朴和友善,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不夸张的说,他们是我们半年旅行中遇到最热情的民族。在爱沙尼亚我才知道,原来当时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已经高度发展了,城市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Blackheads,他们成为波罗的海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我们看到的波罗的海的很多历史遗迹都是他们建造的。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一年,当我们到新加坡的时候,才慢慢了解这个曾经和马来西亚同属一个国家的地方,他们是如何看待两国的差异和如今的社会发展。


旅行会让人用尽五官来感受,好像从每一个感官都长出了长长的触角,去触碰那些以前我以前从来都不曾听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文明,毕淑敏说旅行是为了忘掉自己是谁。是的,旅行会让我暂时忘记出生的年月,成长的地点,因为旅行会把生活的片段在短期内放大或缩小。放大人与人彼此的差异,缩小时间岁月的年华。我们有幸在亚美尼亚聆听过一场民族乐器duduk的音乐会,我才猛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熟悉的东方和西方音乐,其实很多民族的音乐都特别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拉脱维亚,我们刚好赶上了他们庆祝国家独立99年,当晚成千上万的市民手持火炬到自由广场去庆祝来之不易的自由,从13世纪开始,这个国家就开始沦为日耳曼、丹麦、俄罗斯的领地,800年以来他们一直走在抗争独立自主之路,在现场的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他们那份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民主的珍惜。旅行让我们有机会来置换一种生活的可能,当下的体验很重要,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会把这种人生体验一直揣在路上,心上,未来的日子它也将成为我的一部分,变成我的灵与魂。

 
旅行的日子,开始愿意尝试新颖、新奇、新鲜的事物,不断地扩展自我。我们在第比利斯参加了人生的第一场10公里,在阿拉木图3000多米的雪山顶端挑战自己的身体状态。麦克尤恩说:"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你不断地处于失衡状态。除了空气、睡眠、做梦以及大海、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属于你,所有的一切都像要天长地久下去,要么就只能任我们想象。"其实我们这种长途的旅行和短期的旅游是有一些不同的,短期的旅游是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求休闲放松,而我们这样长期离开熟悉的环境,每一天都处于面对新的事物和挑战,这种压力下也鞭策着我不断成长成熟,除了生活适应能力,性格方面的改变,我想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的转变。


结婚两年,第一年就在国外生活,刚刚适应了国外的"月亮",一年后我们又开始一年新的流动生活。旅行让我们彼此的差异扩大化,两个有着不同家庭和生活背景的人,要不断地磨合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记得在日本我们用Airbnb租了一间不是特别干净的房间,我特别不能接受床单上还有其他人的头发,当时我就提出打电话给房东换床单,但是老公提出Airbnb和酒店不一样,他坚持先发短信给房东等待房东的回复。其实这只是一个太小的矛盾,每一个家庭都在发生,但是如果不出门旅行我不会发现原来其实男女性别的差异,看待问题的方式有这么不一样。一路上有过争执,有过赌气,但是也慢慢发现了他身上有我不曾了解的很多优点。我们或许正像钱钟书钱老说的一样,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在路上的日子只会让我们越来与了解彼此,越来与珍惜彼此,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彼此不断成长的唯一见证者。

旅行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他们是我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丰富了我的生命。因为白俄罗斯的朋友,我们才真正了解白俄罗斯语在白俄的生存状况是全世界的可能会有危机消失的语言之一,他为了保护民族语言一直坚持和朋友家人讲白俄罗斯语;一名在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的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颠沛流离的故事,我看到了这名80多岁老人身上所拥有的对生活乐观和坚强;一名陌生的叔叔在老公生日当天,好心地送了我们两张音乐会的票,让我们有幸去体验了一场当代格鲁吉亚交响乐;一名陌生的小妹妹在亚兹德的街道上,微笑着对着我们,拿着她手上的零食主动请我们吃;我在爱沙尼亚医院门口难受地等待医生检查时,一名陌生的芬兰女生主动过来安慰我,给我了巨大地鼓励。因为他们,我收获了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感情,这份情义是我最想分享给正在阅读我文字的你。

旅行之前,我对自己的思考一直局限性一个不大的圈子里,这里有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现在的我,更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从每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人类的发展演变都经历了长期的历程,智人从7万年前迁移到欧洲和亚洲,经过石器、陶器、铁器时代,似乎我们在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看到的信息都是如此展示我们的演化发展过程,当我不断地和那些原始文物对视对话的时候,我越发觉得人类发展至今,能够生存在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特别和珍贵。而纵向比较,100年多前,亚美尼亚人在一战时曾经被屠杀了150多万以上,目前全球有800多万亚美尼亚人因此流亡海外。70多年前波兰人因为二战曾经有600万人丧生,至今到波兰去参观有关二战的纪念馆和集中营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是多么地无助无望,人最起码的尊严都荡然无存。比起这些悲伤的民族,现在的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

 
前几天认识了一名60多岁的波兰叔叔,我们曾好奇的问,现在的你是如何看待德国人的,他告诉我说:"他从来不用国籍来判断一个人,因为每一个国籍下,都有好人也有坏人。"这名叔叔给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的答案,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们到不同的国家旅行,认识了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有很虔诚的穆斯林,有不太虔诚的基督教徒。也结识了特别保守的欧洲人,特别乐于分享的亚洲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特别多的身份,有性别赋予的,工作给与的,宗教传递的,文化圈影响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多重的,复杂的,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把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人。如果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话,那就真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一书中说:"一旦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单一的群体间的关系,诸如文明、宗教或种族之间的"交善"与"对话",而完全忽视同一个人还属于其他群体(如各种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文化关系),那么,人类生活的大部分重要内容就消失无形了,个人被填塞入一个个"小盒子"之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可能继续讨论世界公民的概念呢?我们在出发前,其实就把不同的国家划分了不同的文化板块,比如波罗的海国家,比如斯拉夫国家,但其实到今天我会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所认为的波罗地海三个国家是同一个文化圈,但其实爱沙尼亚、芬兰和匈牙利,他们的语言才是同属一个语系,是完全有别于其他西欧的语系。而斯拉夫的国家,其实早在16世纪的时候,波兰和立陶宛曾经组成波立联邦,成为中欧最大的一个国家,而立陶宛是大家认为的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和我们印象中的文化圈其实是较大的差异的。而文化的传承和交融其实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整个世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交融才会如此丰硕。
 看过飞屋环游记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其中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罗素,为了得到一枚关爱老人的胸章而陪着老人卡尔去到天堂瀑布的故事,我们每到一个新国家,都会买一个当地的冰箱贴,我们笑着说,彼此又多了一枚胸章,只是这一路我们不是去寻找天堂瀑布,而是我们这一路走来的每一处都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天堂瀑布。

文章作者

慢游忆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32人

愿我可以成为你多情的眼睛,陪你去追寻第一缕的晨光,愿我可以成为你思念的耳朵,陪你去聆听远方的潮起潮落,愿我可以成为你寂寞的手臂,陪你一起去触摸那些失落的文明,愿我们一起颠沛流离,只为在路上找寻找生命的春光和最真实的自己。慢游忆,记录我慢漫游的每一瞬间心动和感动,不急,不弃… …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