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导读 | 钱穆小传

作者:杨早

2020-05-04·阅读时长2分钟

15949人看过
钱穆在北大时,与胡适都以口才好著称,在学生中有“北胡南钱”的说法。

导读|钱穆小传

10.0MB
00:007:18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好,我是杨早。今天为您介绍的人物是钱穆。

钱穆是江苏无锡人。无锡钱家很大,钱穆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叔叔,跟钱钟书先生也是近亲,相当于堂叔堂侄这样的关系。不过,钱穆没有受过完整的学院教育。钱穆1895年出生,6岁,就是1900年的时候,进了私塾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中学停办,他就在家自学,这就是钱穆的最高学历了。

虽然钱穆没有读过大学,但他18岁就已经任教于家乡的小学,后来连续在好几所中学都任教过。

1930年,钱穆因为顾颉刚的推荐,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系的讲师。从1930年开始,他在北平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也慢慢地引起了学界注意。


▲钱穆(1895-1990)


钱穆在这个时候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强烈的文化品格。他刚到燕京大学时,校监督司徒雷登——当时还不是校长——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问大家到校的印象。钱穆这位新教师就站起来说:听说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大学,但是非常的中国化,但是我进门以后,看到这些楼的名字,都是什么M楼,S楼这样的名字。那么中国化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还是应该以中国名称来命名。

后来燕京大学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钱穆这个提议,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比如说M楼改名叫慕楼,仰慕的慕,S楼改名叫适楼,胡适的适。还有像贝公楼改名叫做办公楼等。只有校园里的一个湖,提出了很多名称,大家都觉得不合适,最后干脆就叫做未名湖。

钱穆在北大的时候,他与胡适都是以口才好著称,同样是上课最叫座的教授,学生里面有“北胡南钱”这种说法。

1937年抗战开始,钱穆在抗战期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他的学术代表作,除了战前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外,抗战时期出版的另外一本代表作叫作《国史大纲》,钱穆写这本书的宗旨,是希望能让国人对国史具有“温情与敬意”,尽可能揭示中国历史的正面意义。钱穆这种写法,后世的争议比较大,但《国史大纲》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49年,钱穆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的邀请,到广州任教,当年10月份又随着大学南下香港,出任了亚洲文商学院的院长。

1950年亚洲文商学院改名叫新亚书院。新亚书院招收了很多北方过来的流亡学生,为香港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所以香港政府1955年赠予钱穆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0年钱穆应邀到美国的耶鲁大学讲学,并且获赠了人文学的名誉博士学位,然后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各大学讲学。 

1963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这三个学院合并为大学,钱穆亲自确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他解释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不是中国语文,而是中国文化的意思。因此钱穆坚持香港中文大学应该以发扬中国文化为宗旨,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第一任校长必需要华人担任。为此钱穆跟香港政府交涉了很长时间,才奠定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风格。

1967年,钱穆从香港去了台湾,晚年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1990年去世。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所以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诸多史学名家如邓广铭、何兹全、余英时、严耕望等,都是他的门下弟子。

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依托的文化,抱有很真诚的信念。他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绝对不能用“君主专制”来简单概括,它应该是一种适于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

所以钱穆的学生余英时说他是“一生为故国招魂”,他主张在固有文明的真相基础上,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下一讲,陈平原教授将从史学家钱穆写的《中国文学史》入手,来分析自我期许成为通才而不是专家的钱穆,是如何书写中国文学史的,欢迎收听。

转发海报与朋友分享精彩内容

文章作者

杨早

发表文章17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3479人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陈平原·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

品鉴20位近现代名人风采

128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