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韵 Melody
2018-01-09·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用户,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带娃首先要具备常识,警惕所谓的科学和正确」。
什么是科学?
咱们先说科学。我们当妈妈的都很注意科学育儿,担心自己的方法不恰当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遗憾,认为自己父母那一辈对孩子了解得不多,对心理学、个体成长等缺乏正确的认识,长长觉得我们自己可能被耽误了。如果当时父母能具备多一点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我们也许能成长得更好。这些遗憾也使家长特别关注自己带孩子时,可不能让孩子将来有遗憾,也别让自己将来有遗憾,所以就会特别关心科学育儿。
那什么叫科学?美国的小学科学课本,上来就讲科学的方法意味着什么。科学要有以下这些步骤的:
第一,观察;
第二,根据你的观察提出问题。比如说植物一定需要水吗?如果没有水,植物会长成什么样?
第三,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实验。既然提出了问题,你要设计一个方案,以验证、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执行这个方案。你要去做,进行实验;
第五,记录实验的结果;
第六,重复进行实验,根据结果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不是就完了呢?还不是,作为科学你得出结论后还要进行最后一步,到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你的结论,告诉别人你的结果,让别人来评议、审核。我们要跟同行进行沟通交流,这才是一套完整的科学办法。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学习什么是科学的办法了,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这个步骤基本上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的观察测量的方法,我们的分析比较、我们对数据的采集记录、我们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跟别人沟通交流的形式,这些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我们会有不同的进步。
这是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学的,我们现在成年人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于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方法,什么是科学的结论,恐怕还是有疑问的。
科学理论的应用要谨慎
我们再说一下心理学,心理学是科学的。虽然在心理学一开始创立的时候,有很多只能说是假说,还不到结论的东西,确实是只经过观察就得出来的。比方说啊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也是被认为心理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很多结论就是基于自己一两个案例的观察,甚至只观察自己的情况。早期由于条件所限都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心理学结论必须要经过科学的检验,你的假说要被证实或者证伪,你要调整你的计划,调整你的实验,最终得出来可靠的结论。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在我们育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说这是心理学常识,或者说这是心理学知识或理论,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而且它作为研究人的学科,很多实验设计是很难重复的。有的研究又不能真的拿人做实验,只能用老鼠、猴子代替,那跟人很不一样。早期有过科学家拿孩子们做实验,后来受到了大家严厉的批评,真的是把那些孩子给耽误了。所以早期心理学研究的很多结论有他的洞见,但并不是科学的结论,大家在育儿的时候一定要区分这些知识是已经过时的老话或者说已经被证伪的。比方说关于情绪的研究,实际上从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受到重视,也是2000年以后才有一些结论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脑的黄金十年,也就是93年到03年这个时间,美国等西方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研究神经系统、神经科学,但也是要到最近才有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在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上,家庭里的育儿前,又需要一个等待、验证的过程,又要有一个延迟,对吧?
左右脑理论
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一些所谓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不是真的科学还是老科学。即便他真的是科学,它在实验室得出了结论,和你在家里怎么生活怎么带娃还是有一定偏差的。我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左右脑,左脑和右脑它们的分工这个研究是80年代进行的。我们知道癫痫病人癫痫发作的时候,大脑内部放电会造成病人极度痛苦,有一个手术就是把左右脑切开,这样呢有一部分脑部出现异常的时候不会连带影响整个脑部。这就出现了「裂脑人」,就是用人为的手段把左脑右脑分开。分开以后对这些人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左脑在处理什么,右脑在处理什么,从这个发现开始,我们发现了大脑有功能偏侧化,就是左脑的一些区域负责处理哪些事情负责哪些功能,右脑负责哪些功能。大家都知道的可能就是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情绪,这是简单地说。
然后呢,你知道美国是最成熟的商业社会,这个消息一发布,突然什么左脑开发、训练右脑等各种课程、教具、培训就特别特别多,一下子就开发出来了。最早的那两个科学家,一个心理学家,一个是医生,他们屡次说没有这回事,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左右脑的配合,根本就不可能把左脑和右脑分开来训练。可是科学家的声明不管用,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力量多大啊,左右脑训练在美国仍然吸引了大量市场资源和资本投入,家长就也就乖乖掏钱呗。其实到了90年代以后,在美国这股风就过去了,2000年以后基本上好像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国家这个左右脑好像还有很多人在提倡。
「多喝点水」是多喝多少?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真的科学知识它没错真的是正确的,那也不见得就要应用在你的生活中,它跟你日常育儿的关系没有那么大。生活很多时候不在科学的管辖范围,谈不上什么科学方法。我们医院曾经有一个医生被家长投诉,挺倒霉的。那孩子是感冒,医生给开完药以后,家长问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医生说没有别的了,多休息多喝水。这家还追上了,问喝多少水算是多喝水啊,我们现在每天喝的是500毫升,需要增加到800毫升还是一升啊。医生就给问住了,说你适当多喝点就行,这个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结果家长扭头把这医生给投诉了,说这医生不严谨。
大家想一想,适当多喝一点水究竟是多喝多少水,他真的跟科学不科学、严谨不严谨没关系。我一方面强调大家确实需要了解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青少年部分。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影响他成长结果的因素目前也发现了很多,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买一本发展心理学回来看一看。同时也提醒大家,市面上的发展心理学都是心理系本科生作为教材来看的,心理系的学生还不是光拿了本书自己自学,还有老师讲,还会配合一些实验,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我读了一本发展心理学,我就了解儿童心理了。它离你真的理解这些只是,以及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还是有些距离的。
我们这个课会尽量地讲解知识,但是也提醒大家了解一些知识,但不要刻板地去看待和运用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生活的常识。像有的家长说孩子现在已经满月了,多少天给它洗一次澡合适,像这种你就不用问专家了,这就属于生活常识,你愿意多少天洗一次澡都行。
还有的家长问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老是爱打小朋友,我需要怎么引导他,既让他不再打小朋友了,又不会影响到他的自尊心。自尊确实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话题,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你教训教训孩子,他做了不恰当的事情老是打小朋友,你告诉他不许打,不会那么轻易就影响到自尊的。所以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要注意,不要刻板。从常识来说,你孩子老打别人当然不对,一定要好好管教啊,不能让他打别人啊,这就是生活常识,你把这个抓住了就行了。
至于自尊,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最好地给予他引导,其实家长都不用焦急纠结,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你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你按照你的方式带娃,没有关系的。
总 结
总结一下这节课,首先我们讲了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成年人可能都需要补上这一课。其次希望大家对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所谓科学育儿的知识,所谓科学理论,一定要长个心眼儿,更重要的是看它怎么应用。建议大家买一本发展心理学看一看,增加一些知识。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后面的课里我会不断的把一些「假知识」或者已经过时的知识给大家讲一讲。谢谢收听,再见。
发表文章138篇 获得46个推荐 粉丝101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