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日本的世界观》读书笔记三则(二)

作者:临风弄襟袖

2020-06-02·阅读时长2分钟

283人看过
至于东西方的思想差异,日本通过“走出去”,并且认真分析对照,已有前所未有的明确认知。

至于东西方的思想差异,日本通过“走出去”,并且认真分析对照,已有前所未有的明确认知,其结论为:西方民族有不安和浮士德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性恶”,东方立足于“人性善”,这就导致西方制度较为健全,因为它假设人是坏的,而东方制度欠缺,且在财产保护一点,东西方差异殊甚,而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是一切制度之根基。

在宗教方面,日本受到欧美的影响(甚至是责难),一方面撤销了基督教禁令,一方面鼓励出国。允许基督教存在一方面是源自中国的儒释二教式微,但更多的是日本发现基督教同样具有教化人心和巩固统治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日本用于留学的预算一度达到文部省总预算的21%,通过留学,一些知识领域稀缺人才得以迅速补充,而紧随其后的,是缩减大范围普遍性质的留学,支持成熟学者出国,使他们的西方知识得以巩固和增强,并回馈祖国。

以女留学生津田梅子为例,回国后她就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女子大学;前面提到的伊藤博文,作为使团的副使,后来成为了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首相和枢密院议长、明治宪法的设计师,耶鲁大学也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和对西方的尊重、学习相反,使团亲眼目睹了东方的不公、怠惰、腐败的社会现状,对东方充满了悲观失望,“日本知识分子长久以来对中国文明与风雅的尊敬丧失殆尽”(p72)。福泽谕吉在《劝学书》里,对中国人所抱有的对外国的顽固冷漠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这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里,慈禧太后动辄贬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一事可以得到印证。

伊藤和福泽等人是当时日本的先进群体一员,他们早已认清现实,对中国不再盲目崇拜,但是在普通老百姓中,可能还尚存对传统中国的敬意,不久之后,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爆发,千万士兵亲身感受中国的衰朽,他们将信息传递给亲朋好友,这些印象“固定成为一种对他们所蹂躏的国土上的国民的傲慢,甚至是蔑视”。

书读至此,作为中国读者,其羞愤无以言表。

一国衰微,被人蔑视,一人如不求上进呢?还不是一样?在中国的使馆区,国中之国,日本使团亲眼目睹其干净、整饬,使馆之外脏乱差横行,鸦片馆林立,这样的国家,恐怕很难被人瞧得起。

本书作者马里乌斯.詹森在书中充满对日本的敬意,作为被学习的国度,从不会对真正向学的国度鄙夷,反而充满赞赏,这也是老师喜爱努力和勤学的学生的原因。

更难能可贵的是,马里乌斯.詹森以一个治史者的严谨,提醒读者切勿舍本逐末,岩仓使团固然传播了先进文化和经验,但是留守日本的高层早已开始断断续续的维新举措,维新不是自使团始,而是说,使团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马里乌斯.詹森对历史事实的敬重,不因某事件的特殊性和猎奇而有所偏颇,这是一种史学家的可贵精神。

作为岩仓使团的书记官,久米在90岁时回顾一生,他说,“我的第一个三十年目睹了自古相传的封建割据的崩溃,那时我们的眼界局限在小郡邑之中,把区区所见当做宇宙。我的第二个三十年看见了日本统一,并且置身于列强之林。在最后的三十年,我见到日本作为列强之一,维护着世界和平。”

久米在1931年逝世,他没有看到“九一八”事变及后来日本身陷轴心国的战争旋涡,陷入穷兵黩武的暴力时期。日本没有维护世界和平,相反,他们破坏了世界和平,但是抛开战争不谈,日本的改革之路如此迅捷,简直是一步冤枉路都没走,甚至战后重建之迅速,都让人咋舌,这些建设成就,让人敬佩和羡慕,也让人不断探究其原因,期待借助他们的经验回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不愿自己的祖国强大呢?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临风弄襟袖

发表文章4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3人

公众号:临风弄襟袖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