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五四运动”开始后,梁启超的“少年”标识,逐渐被“青年”所取代。梅家玲说,其实两者的精神内涵很接近,不同处在于,“少年”是传统文化里已有词语,而“青年”是晚清民国以后才兴起的一个名词。“用‘青年’取代‘少年’,表明‘五四’一代的青年人,不仅要跟传统文化区别开来,在如何改造中国社会的态度上,也区别于梁启超所代表的改良主义。”当更激进的后来者选择了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来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目标时,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已经渐渐失去其“领风骚”的地位。但是,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却渐渐丰满起来。在“戊戌变法”时期,他缺少比较独立的思想见解,基本上是追随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在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学术流派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文化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更新。此后,他渐渐走出康有为的阴影。由此,在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中,梁启超影响和造就的进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最多。曹聚仁就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06-22 12:45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