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成为全世界的工地和秀场,明星建筑师和明星建筑轮番登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构筑出“乌托邦”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时间维度被极度压缩了,也因此显得更加剧烈。作为一个记者,我有幸坐在前排,见证了这个时代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壮举,见证了舞台中央空降的城市新地标,见证了拆迁和保护的激烈冲突——这些都是最好的魔幻现实题材。只是,在这些大拆大建的背后,有什么被我们忽视了呢?一个建筑师朋友曾对我说起他的困惑。他在一些公共建筑中,精心设计了人的空间体验,但他发现,无论是项目业主,还是城市居民,都似乎更在乎建筑是否让人眼前一亮,好不好用在其次,更遑论公共性。一个原因是,作为城市事件主体的“人”长期被忽略,他们对城市建设长期丧失知情权和参与权,这种被动逐渐变成了根深蒂固的麻木。我逐渐意识到,我所采写的一系列“城市事件”,核心其实是事件中的人。他们随着物质载体的变迁而消逝的记忆,才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才是一个城市的归属感所在。
12-11 20:11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