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身为患者,我们可以做到更多——《当你的生命提前终结》读感 2012年12月,我读到三联封面专题《癌症是可以避免的》时,父亲刚刚因癌症去世8个月。此后几年,三联又策划了《医生的角色》、《中国病人跨境就医调查》等封面专题,癌症几乎是其中讨论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或许是对于父亲的追思,或许是对于“家族遗传”的担忧,我对这些话题十分关注,它们与其说是讨论疾病本身,不如说在思考疾病背后的社会情绪、传统习惯、个人心理、科技发展和人道力量,以更广阔的视角和维度展开生命画卷,洞察人性的局限或光辉。通过作者自述可知,《每个人的战争》相当于将这些角度串联到一起,再聚焦到个体,给出关于超级疾病的哲学思考和实用指南。 癌症是对生命的终极考验。对于每前进一步、就加倍举步维艰的医学探索来说,我们作为普通人或患者,能够做的事情更多。三联生活周刊在封面专题中讲述过两个维度上的癌症患者:乔布斯(2011年)和魏则西(2016年)。他们患上不太常见的癌症,所处的文化环境、拥有的信息渠道、有能力调用的医疗资源截然不同,他们走向生命终点的道路也迥然而异,但沉重的悲剧感却如出一辙。癌症交付给人的现实是,以五年作为存活率的参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远期目标被打断,财务变得局促甚至有缺口,进而情绪带着病情一起恶化。对每个人来说,癌症都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战争。 而《每个人的战争》给出的声音是,我们有机会在这场战争中救赎自己。癌症不是要你听天由命,也不是奋力挣扎,而是有一串可执行的清单,让你坦荡荡(而不是苟且)地面对未来。在三联往期内容中,我看到太多在癌症中丧失生命尊严的故事,痛苦折磨的病程、激进的治疗、家属隐瞒病情的惯例、“孝道”的考验、在医院中日日枯萎的生命、死亡来临前惯性而又徒增痛苦的治疗手段,都放大了人们对癌症的恐惧。然而,放下尊严不意味着有效延长生命,姑息治疗也不见得就是消极以待、用安慰剂来壮胆。 《一个人的战争》给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通过生活习惯去规避癌症,一条是运用科学知识去应对癌症。三联生活周刊曾在《癌症是可以避免的》中明确揭示了患癌风险与饮食倾向、作息节律等个人因素有关,不仅仅是遗传和随机性。其中提到的果蔬、维生素、日照、烟酒、情绪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每个人的战争》互为参照。很多人在得知罹患癌症后,才意识到这一噩梦在很大几率上本可避免。乔布斯在2003年查出胰腺癌,9个月后上手术台,这期间他主动选择“保守治疗”,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对此写道:“这个决定到底如何影响了他的病情,恐怕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尽管如此,乔布斯也让我们看到了运用知识、能力和掌控欲,积极与癌症对抗的表现。6年以来,不仅乔布斯采取过的靶向疗法获得了进展和推广,关于癌症治疗的理念体系也几乎获得了全面更新。专业人士与大众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类似读物正是拉近大众与医学领域的最好中介。 对于癌症这种“极度复杂”的课题,相比大众期待的“重大突破”,医学是以“日进一卒”的方式向前推进的。普通人面对癌症,除了谈之色变,还会将不切实际的预期寄托于“万能”的医学,加上隐瞒、迁怒,产生了医患矛盾。读了《每个人的战争》等著作至少可以相信,掌控生命的可以是每个人自己。每名患者未必能拥有和经营好同医生间的“信托”关系,但可以把自己视作最牢固的那根稻草,甚至逆袭重生。作者以自己为活生生的例子,17年斗争,癌症没有打垮他,而是“帮助”他建立一套系统,养成了全新生活方式和三观。重生之后,必有涅槃。 对全社会而言,和应对重疾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愚昧。在非洲的人道主义者常常面对传染病患者不配合的窘况,我国被各路商业利益瞄准的中老年群体,也常常在健康问题上走歧路。医学的专业度越来越高,但医生似乎没有那些巫师神汉、打着中医旗号的术士更强势。正因如此,中医同时被神化和污化着。对神药的迷思,更表现出人们追求简单、一厢情愿期望“一针顶破天”的思维惰性。这种情况,也体现在很多人不愿阅读即便很通俗的科普文章,而是对标题党、伪逻辑情有独钟上。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太允许民间发现、私家偏方“横空出世”,但流传不息的朋友圈文章显示伪医学的“蛋糕”依旧很大。 即便是有信息检索能力、学业优秀的人,在癌症的重压下也容易被信息陷阱包围、丧失判断。三联生活周刊曾报导的魏则西悲剧,体现出普通人辨别信息、求医问药之难,生命渴望被裹挟在层层商业利益和忽明忽暗的网络地带中,那条通往希望的道路是不易辨别的。尽管通过国家监管,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作为大众的我们依然需要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对现实有基本判断,并和医学领域的观念尽量同步。 作者大卫·施莱伯的贵处在于,他是同癌症正面对抗并取得成果的亲历者,这增强了面对大众读者的说服力。整本书的格局也不是在教人如何治病,而是把疾病放在生命框架内,给出一个关乎人生的答案。掌握此书内容并不代表面对癌症就能绝地生还,但我们会明白如何选择去生,或去死。这也让我略感安慰:在父亲最后的时光里,他卧病在家,每天做越来越有限的活动,看新闻,和前来见面的亲友告别,推翻了一些他之前的看法和做法,和一位有过不愉快的人和解,最后在住了24年的老房子里告别世界。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应该找回生命的意义,就像乔布斯在患癌之后的演讲中说:“记住你终将死去。” 如今大家说惯了“生活方式”,商业也好文艺也罢,这是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词。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在强调生活方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姑且算半个方法论,如何“食饮”算“有节”,如何“起居”算“有常”,如何“法阴阳”,如何算“知道”,2000年前的人只能用玄学含混过去。而这些问题,都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找到具体回答,这虽说不可能是医学给出的终极答案,但人类追求真理的道路又何尝不在于此?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1-22 15:39

吴莹如(吴涛)tess、汉上琉璃、柏林熊、我是秋千、朱文轶15人推荐

素言的天堂、朱文轶2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