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从没到过,也仅只透过雾里看花似的屏幕臆想过。与它有关的歌,数来数去,只能唱句筷子兄弟的《我从来没去过纽约》。但我相信,因着大气不间断的流动,我必定曾把来自纽约的空气吸入再吐出,借此捕捉过一丝纽约的气味。但它太微弱,混杂在惯常味道里,不能被我明显地察觉,但我猜,从里头怕是会嗅出些微的北京味儿。这并非出于比较的目的,而正相反。 苏黎世之于昆明,恰如纽约之于北京。友好城市这个玩儿法,把两个都市连结起来,不时互通有无。纽约对北京有什么影响,我不甚了解,但苏黎世对昆明伸出的手,与我切身。 一次在杂志上读到了友好城市的说法,提及昆明与苏黎世的结对。我极困惑,偏头问母亲,知不知道苏黎世?她肯定地回答了我。要知道,她对于这些遥远的地名,甚至于不远的地名,概念都不大,能知道苏黎世,实为难能可贵,足见其影响。这有无互通的很是成功了!在臆测中,北京与纽约也大略如此。 而说回正题,可谓是“来得好不如来得巧”了。许多摄影师为了一张好照片,不惜在一个地儿蹲点数天 ,或也不能得偿所愿。偶然听说,拍一张一排骆驼🐫在夕阳的下经过远处沙丘的照片,竟可以买通驼队,拿骆驼当托儿,专门掐准时间,在夕阳最美的山丘上,来一张摆拍!而现今,这样的事情更是不知几多,河边洗黄连――何苦哪! 却说艾略特这人任性啊,偏不愿和其他人一样,拍点以大众观点来看的好照片,拍点纽约的高楼林立、衣香鬓影、建筑恢宏。相反,他抛弃了看得见摸不着的海市蜃楼,转向更为触动人的“小房间”,抓拍纽约市的千万分之一,并以此为乐。这可以算作是一种积分了!积着积着,被拆作拼图的纽约市,零散而契合的纽约便九九归一,变成了完满、缺漏、老人、孩子、窗户……期待一睹! 读书会002群 Anti田横的杂家
03-14 00:41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