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11-05·阅读时长2分钟
整个10月,一条有关电动自行车实施新标准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向街头巷尾的“电自”店,抢购那些11月份就不能再销售的库存车辆。新的电动自行车“骨架”外不能再包裹过多的塑料外壳,还要加装北斗导航,随时随地受到监控。这意味着骑手们只能严格地按照25公里/小时的限速行驶。
25公里/小时的限速已经实行了5年,那还是2019年4月实施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时候制定的,彼时就引来一片震惊。25公里/小时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中都算不上绝对上限,如公路自行车,业余骑行者在平坦路面上的速度通常在20~30公里/小时,经过专业训练的骑行者速度可以达到30~4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比赛中顶级车手在冲刺阶段的速度可以超过60公里/小时。骑电动自行车,腿脚不运动身体僵坐,速度限制在如此之低,无异于“罚站”似的“罚坐”。当时的新国标也被批评为不骑电动自行车的专家们为骑行者立规矩。
可想而知,这个很难执行下去的规矩,被骑手和厂家联合起来破解,也就是解速了。
那次新国标还有很多让人费解的规定,比如“电自”归为自行车类别,就得有脚蹬,于是满大街飞转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脚蹬;又比如整车质量不能超过55公斤,这直接促进了电池由安全的铅酸电池向着易燃的锂电池转移,近年来充电引发火情大多是由于锂电池老化性能不稳引发的。今年的新标准,把铅蓄电池“电自”的整车质量上限提升到了63公斤。电自塑料件不能超过整车质量的5.5%,限制非金属材料的使用,凸显的便是防火阻燃的目的。
新标准实施后,未来数年内电动自行车又该变了模样。中国是电动自行车大国,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4亿辆,2023年全年就产销了4200万辆,早成为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很多城市“禁摩”,随着锂电池技术的进步,电池容量快速提升,“电自”从打工人的代步工具向着城市白领渗透,近5年产量年均增速为12%,远超汽车的渗透速度。电动自行车早就是打工人的刚需,很多家庭人手一辆,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年产值约为600亿元,仅天津一地便达到247亿元。以至于新标准牵动人心,也牵动着行业的发展。
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通勤距离在3.3~5.7公里之间,以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25公里的限速,半小时内上下班足够了。也因如此,越是低线城市电动自行车越普及,越是公交不发达的地区电动自行车越多。不过,大城市中的“电自”也呈爆发态势,就是因为它能跑得更远。自然,如果严格按照25公里/小时的限速,不仅出行距离受影响,也限制骑行。
最近经常有新闻报道,一群骑电动摩托车的“鬼火少年”骑着改装的电动车,以“100公里+”的速度在马路上“炫技”“炸街”。他们追求刺激,深夜在街道上狂奔,和警察“打游击”,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整治。这些被爆改的“鬼火车”只留一个车架,电池、电控和电机全部被爆改,已经算不上常规的电动车,一次改装的花费要数万元甚至十余万元。还有旅行博主,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浪迹天涯。锂电池价格暴跌,电池性能更强,都给“电自”带来了提升的空间。打工人的通勤工具,居然一跃而成炫富爆款。
这些自然是和打工人无关的。但技术的进步,的确给千千万万的打工人以出行福利,打工人得以用低廉的电价,代步通勤。这次出台的新标准,可喜的是强制性脚蹬被取消,整车质量也做出了调整。可限速却得到了加强,且以加装导航来实施,这正是违背运动规律的痛点。一个违背事物规律的规定,不仅会损害骑行者的热情,还可能使行业萎缩。正所谓,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9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