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你不是不健康,你只是太努力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1分钟

80人看过
允许自己慢一点、懒一点、停一停

上周,一位至交小友打来电话。电话那头,他声音疲惫:“我最近真的好累。”

 

小宁,94年生,在上海一家颇有名声的企业里供职,三年时间做到核心岗位。新婚一年,小夫妻感情稳定,共同买了一所被他戏称为“一户半”的小房子,日常在朋友圈里晒猫晒饭晒旅行——在外人眼里,他拥有着一份毫无压力的幸福和前途无量的职业生涯。

 

可谁想得到,他开口就喊累。


做不完的报表、脾气火暴的老板、全靠熬的团队沟通……他说,现在连生活都让人感到“被幸福”——

 

前阵子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末。他偷偷策划路线,下单装备,还特意把快递堆在门口,设计好“让她偶然发现惊喜”的动线,成功引出夫人的倡议:“我们约上朋友去露营吧!”


露营当天,白天拍照精修调色,晚上朋友围炉夜聊,他却躲在一边查收工作邮件。整场“浪漫体验”,像是用尽力气在撑一个理想生活的剧本。放松的样子演得太久,他自己反而没了力气。

 

“以前上学连着刷夜都不觉得累,现在只想躺平。是我太脆弱了吗?”

 

我听完一时语塞。谁的学生时代不是精力爆表?谁没被生活泼过冷水,架在火上烤,在深夜内耗到失眠?全红婵说得好,这年头“谁不累啊”?


点击观看视频




现在年轻人的“累点”太低了?


小宁的困境,不过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数据更易撕开残酷的真相:《中国职场人健康白皮书》显示,76%职场人长期亚健康,90后周均加班超20小时;小红书仅“累点低怎么办”一个话题就有37万+篇笔记,满是“我凌晨两点的工作”“无效沟通怎么破”的吐槽。脉脉高聘发布的《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明确显示,高压下的职场人集体陷入倦怠循环。


在社交平台上,累点低内容的讨论者几乎都是年轻人


可年轻人的“累”,在上一代眼里几乎无法解释。


小宁说,他只要和爸妈一喊累,就会马上被打断:“在爸妈眼里,我西装革履坐在空调大厦里敲字,是一份并不辛苦,甚至有点美好的工作。又不种地,又不打鱼,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你怎么天天喊累?天天唉声叹气?”


但是他们不知道办公室冷气十足,却让肩颈越来越僵;从外卖里省下了做饭时间,却省不掉肠胃的慢性不适;嘴上说“我没事”,可其实早就开始掉发、失眠、易怒……


上一代人看不到手机那头永远亮着的“工作群消息”,不懂“已读不回”是种高压,不知道“随地大小班”不只是一句笑话。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职场生态:责任边界模糊、任务碎片不断、时间和空间早已融为一体。这种观念上的鸿沟,加剧了心理负担,让年轻人在疲累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截图


继而“累”从体力消耗,延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打工人的医美是下班”“累到销魂要出窍”的词条到处刷屏,这恰恰说明这代人从不敢真正大声喊累,怕显得不够拼、怕落后于人、怕一停下就被替代,只好在社交平台上的同龄人间寻求共鸣和慰藉。


成年人嘴上说“我还行”,却多少次在高烧时做PPT,在失眠中努出方案,在情绪爆炸前强装理智。KPI从来不是最重的那根稻草。真正让人喘不过气的,是那种“我不被允许喊累”的心理状态。每当这时候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出了问题,其实是生活出了问题。


累不是脆弱,是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身体发出的“信号灯”。



必要的时候

可以活得“懒一点”


当疲惫成为时代注脚,我们该如何与压力共存?答案或许藏在反直觉的选择——“主动躺平”的勇气里。人的能量各有不同,必要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活得“懒一点”。


长久以来,“懒” 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与不思进取、自我放纵画等号。但在这个鼓吹 “内卷”、推崇“永动机式”的奋斗时代,“懒”早已超越字面意义,“主动的懒”早已成为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它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拒绝无效内耗的清醒;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在快节奏中按下暂停键的勇气。


别再为偶尔想“躺平”而感到愧疚,勤奋的自己“想偷懒”,也先别自责,科学家说这或许是因为你太聪明了。


1970年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了著名的“三脑理论”:人脑由网状脑系统、情绪脑系统、大脑皮层系统这三种物理脑系统组成


我们的大脑里,藏着亿万年前就进化得来的“节能系统”——爬行脑,它位于大脑半球最下面,由脑干和小脑组成,负责心跳、呼吸、视觉、平衡……换句话说,它负责那些永不停息的工作,也就是我们本能的、不需要动脑子的那些事。最关键的是:它非常“节能”。


一旦你开始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工作,比如凌晨两点还在硬撑,爬行脑就会跳出来喊停,于是我们会开始不自觉地发呆、摸鱼、疯狂想吃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这与意志力薄弱没有关系,而是我们的身体启动了保护机制。


我们不妨自主开启“懒人模式”,借以恢复身体最原始的疗愈力。


日剧《四重奏》截图


想想看,我们最清醒、最有创意的时候,往往不是在“咬牙坚持”的那一刻,而是在某个懒洋洋的午觉过后,或是某个不被打扰的心流时段——那时候的我们头脑放松,心绪澄明,正在“偷懒”。科学研究证实,仅15分钟的放空就能显著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听5分钟自然白噪音可激活大脑修复功能。这些被误解为“虚度”的时光,实则是大脑开启了“省电模式”,是进化赐予我们的能量守护。


心理学研究同样印证了“松弛的力量”:处于放松状态时,人的心跳变缓、呼吸加深,肌肉自然舒展,抗压能力反而提升。这印证了一个事实:张弛有度的节奏,才是对抗压力的最优解。


日剧《凪的新生活》截图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职场人开始践行 “智慧偷懒”:有人活学活用营养师顾中一推荐的 “番茄工作法”,以25分钟专注 + 5分钟休息为循环,贴合大脑认知节律;有人尝试 “极简工作法”,砍掉非必要会议和流程,将精力聚焦核心任务;还有人通过 “碎片式充电”,午间小憩 10 分钟、通勤时听播客放松,用微小的间隙为身心续航。


生活里,横看成岭侧成峰,“适当躺、科学懒”是一种对抗压力的好办法。这个时代从不缺拼命奔跑的人,但懂得在狂奔中给自己留白的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就像有人提问:“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第一生产力?”有人的回答获得了高赞:“一个字,懒。”




能照顾好自己的只有自己


在这个人人都在奔跑的时代,停下来照顾自己,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可我们终究会明白,生活不是一场比谁更苦的马拉松。只有活得舒服,才能走得更远。自我关怀,不再是柔软的说辞,而是每一个高压日常里,我们给自己的“生存补给”。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老话,曾被很多年轻人当作信条。但当现实里“苦”变成日复一日的熬夜、过劳、无边界的任务,“人上人”没当上,先得了“病上病”,当身体缺乏营养,就会缺乏应对挑战的勇气。吃无意义的苦,不叫奋斗,叫消耗——消耗健康、热情,甚至生活本身。


停止无效的内耗,是自我关怀的第一步。


有人选择在阳台种菜,看着一颗西红柿由青变红;有人搬出了尘封的CD机连上音响,沉浸在老歌单里;有人奔赴山海,用旅游治愈疲惫……真正的改变不是大刀阔斧,而是做一些看起来“无用”、却让人安稳的小事。无关KPI,无关他人,仅仅出于“我愿意”。当我们把目光从高强度任务移开一点,留给生活一些空隙,那些被遗忘的喜悦就会慢慢生长回来。在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小事中,我们总能获得能量的回流。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截图


当然,休息与情绪疗愈之外,身体的 “硬件” 维护才是自我关怀的核心。就像手机没电时,你第一时间会去找充电线一样,人嘛,累了也要“回血”。


营养是底气,健康即铠甲——每日均衡摄入优质蛋白、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就像为身体筑起 “能量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用便捷方式补回精力:抽屉里常备维生素、随时泡点枸杞菊花茶,让氨糖人参鱼油益生菌成为小小的“外援”,在日常生活里,为身体随时随地助一把力。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2025年5月16日至5月19日,京东买药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三联韬奋书店发起了“不如有个好身体”生活倡议活动,让书店也成为治愈空间。5月18日,我们还特别邀请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公共营养师顾中一老师,现场开展“别让身体替你的情绪说话”主题沙龙,分享专业而实用的健康理念,到场读者还可现场领取治愈赠书和营养礼包。


三联韬奋书店“不如有个好身体”生活倡议活动现场


记得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别光顾着努力,也别忘了补充能量。你无需等“倒下”之后才想起照顾自己,日常的科学补给,是对身体的温柔体贴,更是我们与世界长期对话的底气。


有人说,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明白一件事:靠身体一把,放自己一马。


别总拿“扛得住”当荣耀,也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放过那个总是咬牙坚持的自己吧,允许自己慢一点、懒一点、停一停。


健康从来昂贵。但保持它也并不复杂——也许,它就藏在你今天早点睡的决定里,在你允许自己一句“我不想做了”的坦白里,也在你为自己倒的一杯热水、做的一顿好饭、一次停下来的眺望远方的深呼吸里。


正如灵肉合一的伍尔夫老师所言:“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累点低并不可耻,啥也不如有个好身体,能照顾好自己的,终究还得是自己。




忙碌的你,从何时意识到,「必须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我们将从高赞评论中选择3位读者,送出GNC健安喜柠檬酸钙复合片(规格为180片/瓶)。


截止时间:5月20日中午12:00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话题讨论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五布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京东健康、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