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史上观看人次最多的网飞爆款,为何是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02·阅读时长26分钟

96人看过
虽然《猎魔女团》成绩火爆,但韩国舆论也难得反思:《猎魔女团》究竟算不算K-内容?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史上观看人次最多的Netflix(网飞)电影是哪部?据8月27日公布的数据,动画电影《K-POP:猎魔女团》(下文简称《猎魔女团》)累计观看次数达到2.36亿次,在电影领域登顶历史榜首。

不仅如此,《猎魔女团》推出观众可全场合唱的卡拉OK版,成为Netflix史上首部票房夺冠的影片。此外,电影中的曲目也在音源平台爆火,《Golden》成为史上首个登顶美国公告牌的K-POP女团单曲,也是时隔二十四年,女团歌曲再度在美国公告牌夺冠。

《猎魔女团》在全球市场的火爆,得益于K-POP(韩国流行音乐)在欧美庞大的粉丝基础,电影本身也成为K-POP的“宣传片”。从韩剧到K-POP,韩流将其高度发达的娱乐工业,用于包装符合欧美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这是高明的、以自身为“方法”的全球化策略,还是在实施策略过程中失去主体性,沦为西方市场的“工具”?



文|曾于里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猎魔故事、青春认同与歌舞片

撇开电影“K-POP”这个前缀,《猎魔女团》本身是一个融合了都市奇幻、青春成长和歌舞等欧美大众文化元素的合格故事。

在电影构建的世界里,恶魔自古以来就不断侵扰人类,将人类灵魂献祭给它们的统治者鬼魔。“猎魔”是好莱坞长盛不衰的奇幻亚类型,依托西方传统的恶魔、怪物传说,保留正邪对抗的爽感,又通过猎魔者的挣扎与成长,注入人性深度。《范海辛》《康斯坦丁》《猎魔人》等都是欧美耳熟能详的猎魔故事。

《猎魔女团》的一个微小创新设定是,猎魔人是以“音乐”为武器。为守护人类,历代都有三位女性化身恶魔猎人,创造出名为“魂门”的结界,将恶魔与人类世界隔绝开来。维持这道结界的命门,正是猎魔人的歌声。到了现代,这份使命落到K-POP女子团体HUNTR/X身上,猎魔女团由主唱鲁米(Rumi)、领舞米拉(Mira)与说唱佐伊(Zoey)组成。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恶魔势力想出了一个抗争策略:组建恶魔男子团体Saja Boys,吸收粉丝能量,以此来削弱魂门。正在这时,拥有半恶魔血统鲁米逐渐失声,她唯恐血统的秘密被揭穿。HUNTR/X与Saja Boys的正邪对决如何收场?鲁米如何面对自己的半恶魔血统,差点失声的她如何重新赋予声音力量?

顺水推舟地,《猎魔女团》以猎魔故事的框架,讲述了欧美青少年内容生产领域最主流的议题之一——青春认同。《青春变形记》《蜘蛛侠:平行宇宙》《驯龙高手》《通灵男孩诺曼》等同类作品,均以青少年视角切入,将自我认同拆解为充满想象力的成长冒险,最终落脚点都是自我接纳——勇敢地拥抱自己独特的生命印记,在看似缺陷的裂痕中释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猎魔女团》也不例外。几经波折,鲁米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能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什么,她直面羞耻与恐惧,让声音重新获得能量,与队友们并肩战胜了恶魔,迎来预期中的happy ending。

和其他青春成长动画的一个显著不同是,《猎魔女团》是一部歌舞电影,毕竟电影的主角是女团,有歌舞元素顺理成章。歌舞与电影的世界观深度绑定,也承载了角色情感转折与剧情推进的功能。例如,鲁米与振宇的对唱《Free》暗示两人情感的微妙联结,《Golden》是鲁米接纳半恶魔血统的见证,《What It Sounds Like》是鲁米自我宣言的载体……

由此,从表层故事看,《猎魔女团》是一部如假包换的Netflix电影,体现了Netflix算法电影的典型路数:把不同领域的流行元素拆解后重新拼接,最终形成一部内容饱和、类型混杂的大合集式作品。

若单独拿出每一个主题,它都不能与同题材经典电影相比,比如猎魔主题,历代猎魔人的传承故事、恶魔男团吸收粉丝能量等运作逻辑都是一笔带过,世界观是“梗概式”的;青春认同主题,鲁米从羞耻于半恶魔血统到坦然接纳的转变都是匆匆带过,缺乏《青春变形记》里小美与红熊猫的共处时母女关系拉锯等大量生活细节……

可退一步说,电影每一部分又都做得“够用且合格”,符合Netflix算法电影覆盖更广泛受众群体的目标。

一部K-POP“宣传片”

单凭猎魔故事、青春认同与歌舞等流行元素的组合,很难想象《猎魔女团》会成为Netflix史上观看人次最多的电影。但如果加入前缀“K-POP”,就有了点石成金的效果。K-POP不只是单纯的歌曲,而是一套融合了音乐、舞蹈、造型和舞台表现的综合流行文化形式。

如今的事实是:K-POP是欧美很受欢迎的音乐类型,尤其受到欧美青少年的欢迎。去年10月,韩国韩联社报道称,随着K-POP全球影响力持续增长,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的K-POP在过去五年中激增。与2018年相比,2023年K-POP在全球市场的流量增加了362%,在美国市场的流量增加了182%,K-POP听众最多的国家是美国。Spotify的“数十亿俱乐部”对播放量超过10亿的歌曲进行了识别,其中有多首K-POP,防弹少年团BTS)成员钟国的《Seven》是Spotify历史上播放速度最快突破10亿的歌曲(这个数字如今已经到了25亿次)。

不久前,Billboard也发布了最新的美国K-POP粉丝生态报告,8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都在听K-POP”;2025年,K-POP在美主流音乐市场热度破纪录,多组合跻身美国年度实体销量TOP10……

由此,K-POP是Netflix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猎魔女团》获得用户大量点阅的关键。电影并不只是把K-POP作为噱头或点缀而已,而是如纪录片般细致科普了K-POP的特点。

K-POP有着抓耳的旋律和易传唱性,歌词主题兼具共鸣感与深度,贴近青少年情感与社会议题。《猎魔女团》的原创歌曲都是K-POP,电影邀请了K-POP圈内顶尖制作人操刀,比如曾为BIGBANG、BLACKPINK打造多首热单的Teddy Park,以及擅长打造洗脑旋律的Lindagren、黑厂等。Lindagren作词作曲的《Take down》节奏强烈、歌词充满力量,适合推动剧情冲突,Teddy等人制作的横扫榜单的《Golden》的最高音达到A5,考验演唱者的能力,也让歌曲在高潮部分更具爆发力。

偶像团体是K-POP最具辨识度、最能带动产业规模的核心载体,偶像就是“文化商品”。经纪公司将受欢迎的、经过市场验证的视觉元素和人格特质进行重组,缝合出一个个具有不同特质的“完美”产品,以确保组合能最大概率地击中市场各圈层的偏好,降低失败风险。

电影中,HUNTR/X和Saja Boys的形象设计,融合多个现实顶流团体的受欢迎特质,如BLACKPINK的酷飒、ITZY的活力、BTS的魅惑等;鲁米被要求掩盖瑕疵,契合偶像工业中对于完美人设的严格维护,任何可能破坏粉丝幻想的因素都需被刻意隐藏或修饰;Saja Boys从刚出道的青春美少男风格到后期成熟暗黑风的转型,体现出K-POP产业中偶像团体常见的概念转型,以维持偶像组合的市场新鲜感,延长生命周期。

还有至关重要的,音乐的视觉化表现。通过整齐而富有冲击力的舞蹈动作、不断变化的队形以及细腻的表情管理,K-POP形成强烈的舞台张力和叙事氛围,“好听”更“好看”。

《猎魔女团》将K-POP对舞台表演的极致打磨,融入HUNTR/X和Saja Boys的表演中。比如《How It’s Done》的表演段落中,HUNTR/X的舞蹈动作高度同步,呈现出典型的“刀群舞”风格;舞台灯光随着旋律的起伏切换明暗与色彩,如同变幻的光的海洋;台下粉丝举起应援手灯,跟着节奏整齐摆动,齐声喊出应援歌词,声浪与音乐、舞蹈、灯光交织在一起,就像卷入一场浩浩荡荡的声光洪流,不由自主地被那种精准的默契与澎湃的热情所裹挟,感受一种超越日常的震撼与狂欢。

《猎魔女团》形同一部K-POP“宣传片”。对于K-POP粉丝而言,电影极具沉浸感和代入感,哪怕电影早在Netflix上线,院线合唱版还是能够成为北美票房冠军,粉丝难以戒断K-POP演唱会般的氛围。对于不熟悉K-POP的普通观众,电影将K-POP的特点和魅力进行直观且震撼的展示。得益于《Golden》等歌曲在流媒体的霸榜,很多人听了音乐后去看了电影,助力《猎魔女团》打破Netflix观影人次纪录。

作为“方法”还是沦为“工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K-POP的形态也是在曲折中稳定下来的。

《江南Style》MV片段

早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Rain、BoA、Wonder Girls等韩流前辈就开始了K-POP的出海之旅,策略比较常规,强推英语内容,并没有真正建立K-POP的辨识度。比如2009年,BoA就发行了英文专辑《BoA》,但亚洲人去唱美国范儿的英文歌,终究还是“模仿别人”。何况,彼时欧美音乐市场的推广依赖传统渠道如电视和电台,亚洲内容凭什么突围?

2012年,《江南Style》凭借滑稽的“骑马舞”动作、易于模仿的memes特质以及讽刺富人区浮华生活的共鸣性主题,超越了语言和文化障碍,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视频。但《江南Style》并不是K-POP的主流形态,它更像一次文化梗的意外爆发,其关注度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对其他K-POP团体或音乐的系统性兴趣。

但《江南Style》仍是重要转折点,它在YouTube的爆火,让K-POP产业意识到,全新的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时代正在到来。此前韩国公司对海外传播仍依赖传统唱片发行、线下演出等“重模式”,《江南Style》的10亿播放量证明,线上平台能以极低成本打破地域壁垒,让K-POP直接触达欧美观众。问题在于,K-POP能否为欧美市场提供“你无我有”的东西。

比如粉丝运营。2013年出道的BTS,早早就通过Twitter、YouTube、Reddit等欧美主流网络平台与粉丝建立直接联系。成员们亲自运营账号,分享日常训练片段和创作过程,这种深度参与感是欧美流行乐粉丝文化难以比拟的。亲民策略迅速为K-POP积累了一批核心粉丝,并将其转化为内容传播者。

相对而言,欧美流行音乐产业更看重个人的才华和天才性,K-POP则主打偶像组合,成员要经过漫长的练习生训练,有明显的角色分工,并强调整齐群舞和“团魂”。K-POP组合成员风雨同舟的情谊与家族般的凝聚力,编织了一个关于理想化伙伴关系的叙事,满足欧美粉丝对集体的另一种想象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尤为关键的,K-POP不只是音乐,而是视听综合体。比如我们听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我们更多感受她们天才般的音乐创造力,她们不需要多么会跳舞;但K-POP几乎都是听觉+视觉,将音乐与视觉表演深度绑定,利用视觉奇观打破语言隔阂,适配于YouTube、TikTok等流媒体平台,并在算法驱动下获得病毒式推广。

2017年,伴随着BTS成功“闯美”——新专辑《LOVE YOURSELF 承 'Her'》成为首个进入Billboard 200专辑榜前10的韩国组合,韩语单曲《DNA》首次进入 Billboard Hot 100;这也标志了K-POP成熟地确立自己的范式:以高度工业化的偶像团体为核心,将融合全球流行元素的音乐、感染力极强的舞台视觉与深度参与的粉丝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全球化文化输出模式。

无疑,高度的工业化是K-POP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了从人才选拔到成品输出的全产业链条。比如练习生制度如同一个严苛而高效的“人才孵化器”;音乐制作汇聚全球顶尖词曲作者和制作人;舞蹈设计追求高难度又具有记忆点的整齐划一,成为病毒式传播的视觉符号;概念设计与包装如同为每个组合量身定制的“世界观”,构建起独特且持续进化的品牌辨识度……

现如今,K-POP就像流水线一样,稳定地产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而从韩剧到K-POP,“文化立国”的韩国正是将这种工业化逻辑贯穿于文化产业各领域,构筑了韩流征服全球的坚实底座。

但也要看到,高度的工业化仅是韩流出海的前提,不论是Netflix的原创韩剧还是K-POP,它们能够大举进入欧美市场,离不开一个关键原因:把“自己”作为“方法”。就像如今Netflix的原创韩剧越来越多讲述与韩国无关、但欧美观众喜欢的故事一样,欧美音乐市场的K-POP中的韩语比例越来越多低,更多是以韩国的强大的音乐工业去生产英文歌而已。

全球音乐市场分析企业Luminate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虽然韩流在海外传播更加广泛,但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中,韩语歌曲的影响力反而下降。原因是,为进军欧美市场,K-POP代表偶像接连推出纯英语歌曲,从而削弱韩语歌曲在全球的影响力。换句话说,K-POP火了,但韩语歌曲影响力下滑了。

在《猎魔女团》中,这个情况就表现得很极端。虽然是K-POP故事,但人人说的是英语;虽然唱的是K-POP,但电影的原创音乐几乎都是英语,其间夹杂着一两句韩语而已。《猎魔女团》的故事本身,也是以K-POP这一韩流符号为外壳,内核还是一个高度欧美化的主流故事,甚至连《青春变形记》的亚裔族群色彩都几乎淡化。

一种忧虑也随之浮现:当前的韩流,更像是以自身高度成熟的工业体系,去生产符合西方市场预期的内容产品,它是否正从“以自己为方法”悄然滑向“沦为他人之工具”?韩流是成功打开了全球市场,却可能让自身的文化声音在喧嚣中逐渐沉默。我们一直在说“文化输出”,究竟是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还是成为全球娱乐产业链中一个高效的生产环节?虽然《猎魔女团》成绩火爆,但韩国舆论也难得反思:《猎魔女团》究竟算不算K-内容?

然而,从韩剧到K-POP,韩流承载欧美主流需求的生产趋势仍在继续。虽然不乏冷嘲热讽和担忧之声,这一趋向仍在继续,主要还是韩国已经从中受益良多、并且仍在受益。韩国经由韩流的输出,最重要的诉求是,构建一个以现代、时尚、创新为核心的“韩国文化生态”,通过文化吸引力提升韩国的国际能见度和软实力,引导全球受众对韩国产生好感和向往,吸引他们前往韩国旅游、学习韩语、购买韩国商品、认同韩国品牌与技术,并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与政治资本。韩国右翼亲美不必多说,就连韩国对美中立的左翼媒体《韩民族日报》都说:“《猎魔女团》是否属于K-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应在需要时,学会与这些力量交流合作,共同做大蛋糕。不被固有框架束缚,灵活吸收并善用外部资源,这才是K-POP成功的秘诀,也是推动‘K内容’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根本动力”。

韩流究竟是把自己作为“方法”,还是让自己沦为“工具”?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不论如何,韩流的输出为我们提供了多样性的观察视角,不论正面的反面的,都是有价值的参考。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