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法国与意大利的碰撞——佩鲁贾的马泰奥和15世纪初《摩德纳抄本》

作者:爱乐

2020-06-04·阅读时长10分钟

64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2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默

“大分裂”和博洛尼亚教廷 

14世纪的欧洲处于贫穷、瘟疫、战乱和宗教腐化的乱象之中。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力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封建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愈来愈突出。法王腓力四世囚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将教廷迁到了阿维尼翁。1309到1377年这段时期史称教皇的“巴比伦之囚”时期。

1377年,格里高利十一世重新将教廷迁回罗马。一年后新当选的意大利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不被法籍红衣主教们承认,他们从自己一伙人中另选出克莱芒七世,在阿维尼翁宣告为教皇,这掀开了基督教史上黑暗的一页,史称西方教会“大分裂”。

1409年,来自两个阵营的大多数红衣主教都同意在比萨召开一次公会议,废除现有的两位教皇,选出了第三个人为教皇亚历山大五世,而两位被废黜的教皇都不接受退位,结果变成了三个教皇共立的局面。最终在1414年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才选举出各方一致认可的马丁五世为教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

阿维尼翁教廷奢靡腐化,也是著名的音乐和艺术的保护人。14世纪后半叶以极端复杂的节奏和记谱法为特征的法国“精微艺术”(ars subtilior)与阿维尼翁及周边南欧一些宫廷关系密切。这种“精微艺术”风格似乎在15世纪初被移植到了意大利北部,不少意大利音乐家也投身于这种法国风格的多声部世俗音乐创作中,这多少和比萨大公会议选出的第三位教皇亚历山大五世有关。


亚历山大五世


亚历山大五世原名为彼得罗·菲拉尔戈(Pietro Filargo,约1339-1410年),是一名著名的高级教士。他在巴黎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后成为米兰大公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的顾问。他组织召开比萨大公会议,在试图结束“大分裂”中起了主导作用,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更加混乱。亚历山大五世仅在位10个月就突然在博洛尼亚去世,传说是红衣主教巴尔达萨雷·科萨下的毒,此人后来继位为约翰二十三世。1378年以后非罗马的教皇都被称为“对立教皇”(antipope)。

这些意大利北部教皇的宫廷驻地为博洛尼亚,这里成为了热那亚、米兰、威尼斯和帕多瓦这些音乐生活繁荣的城市的中心。当时许多活跃的意大利音乐家和目前保存的不少抄本就来自这一地区,既体现了法国时髦的口味,又发展了意大利本地风格。本文介绍的意大利作曲家佩鲁贾的马泰奥(Matteo da Perugia,或Matheus de Perusio)和《摩德纳抄本》(Modena Codex,以下简称为《抄本》)就是这种混合风格的典型代表。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