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20-06-1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5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和”变成最时髦的语言。大家从这“和”字首先想到的词,肯定是代表共和制的“共和”,却不会想到“共和”恰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开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司马迁就以它为十二诸侯编年的开端。按照《史记·周本纪》的说法,这是周厉王逃离后,召公与周公二相共同执政的开始,共和为年号持续了14年。厉王是西周第10代王,他“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贪婪、暴虐,又严禁议政,最后致使民众暴乱。之前召公曾劝阻他说,防民之口,就如防水,水壅积会决堤,民亦如此。民众有口,就如土有山川,财物由此才会不断生产出来。让民众开口说话,善恶都会兴盛,行善才能止恶,人民心中思想才会用嘴表达出来。堵住他们的嘴,还有几人拥护你呢?这就是他们号为“共和”的基础,这种理解,比西方的共和制要进步得多。
《史记》这段记载源自传说是战国时期编撰的《国语》,《国语》以《周语》开头,第3个故事就是这“厉王止谤”。有关召公“民众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的说法,魏晋时代韦昭的解释是,地气通过山川而出财用,人心通过口气展现善恶。平原湿地能变成盛产庄稼的沃野,人开口说话,有恶才有善,就如有沃野才能有庄稼收成。古人那么早就意识到言论自由与丰衣足食的关系,真正令人惊叹。
关于共和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祖宗的传承中特别简单——共就是拱,双手相和为拱,拱也是恭,恭敬约束自己,恭手礼让他人。而和字,最原始字义,其实就是有饭吃。最早的古字,先是口后是禾,是先民对收成的祈祷,和字由此才以口为部首。到东汉许慎撰《说文》,对它的解释用了“相应”,变成一种关系——不同质的相加,相加而调和,于是有了协字。《尔雅》将协与和组合,强调协是和的前提,协的古字是叶,也以口为部首,简约地表现交汇,交汇前提是不同,所以用一个十字。后来这个叶发展成三人之力鼎立,实在是过于画蛇添足。与和相比,同是合并,同质合并自然是相减。一个因杂质相交生机勃勃,另一个因近亲繁殖衰老死亡,这个道理其实也特别简单。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