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东汉碑刻隶书

作者:爱乐

2020-06-17·阅读时长5分钟

6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1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刘涛)

东汉碑刻,按传统金石学的分类,有碑、碣、摩崖、墓记、石阙、石券。东汉郑重的碑刻之制和日常书写那样普遍采用隶书,往往遴选好手为之,刻工精细,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东汉各类石刻,“碑”的数量最多。碑原是一种不刻文字的“竖石”。按东汉经学家郑玄(康成,127~200)的说法:周朝时,宫廷中识“日影”的立石,宗庙里拴系牲口的石柱,墓穴旁引棺下葬的石(木)柱,都称作“碑”。秦朝曾把颂扬秦始皇功德的文辞刻在竖石上,名为“刻石”。西汉时期的情况类似秦朝。东汉始变无字之碑为铭文之碑。这一点欧阳修早已察觉,他说:至后汉以来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从欧阳修到今天的千年间,时有汉碑出土,仍然见不到东汉以前的铭文之碑。东汉刻立石碑成为时尚是在中后期,人们因事随时立碑。推原当时社会风俗,营丧活动中建立的墓碑应该占有相当的数量。

东汉厚葬成风,仪式化的厚葬标志是起坟茔、竖墓碑,那些高官显贵还要立阙建祠堂。阙是墓园大门外显示威仪的建筑,用块石雕琢后砌成,偶有题记。祠堂又称冢舍,墓园的祭祀之所,亦用石料建成,四壁雕刻画像故事,并勒题记。墓碑书刻墓主的传记,铭文中常见“采嘉石,勒铭示后”,“刊山取石,表谥定号,垂之亿载,以示苗昆”一类的文句,欲借石碑之固传名后世。按厚葬习俗办丧事,贫而守礼之士,只能厝柩不葬,以避不孝之讥。为了尽孝,也有人不惜倾家荡产营办葬事,《后汉书·崔传》记载:东汉书法家崔瑗去世后,其子崔“剽卖田宅,起坟冢,立碑颂。葬迄,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他因此博得“至孝独行之士”的美名,在汉桓帝时被征召为皇帝身边的郎官。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国际化体育的时代

为了一次无与伦比的欢聚

6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