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2 发刊词 | 从9岁琴童到格莱美获奖者,这条路有多远?

作者:吴蛮

2020-06-29·阅读时长4分钟

12101人看过
吴蛮老师在本专栏中,将从自己丰富的研习和演出经验出发,为大家讲解琵琶的那些事儿。她将带领我们认识音乐之美,开拓视野,在充满变化的世界中获得知识与艺术的恒久慰藉。

1.2 发刊词 | 从9岁琴童到格莱美获奖者,这条路有多远?

20.2MB
00:0014:4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蛮,欢迎收听我的琵琶课。

对于琵琶学习者来说,专业道路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或者你也正在为孩子规划音乐道路,准备走上音乐的专业之路。这条路上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为专业之路做准备?本节课将从我和琵琶的缘起以及故事出发,分享我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道路,我的职业道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童年音乐启蒙,第二部分是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时期,第三部分是走入社会,做一个职业音乐家的经历

音乐之路启程

我9岁开始学习柳琴,12岁转换到琵琶这件乐器,在今天看来已经是非常晚了,因为有许多孩子5、6岁,甚至4岁就开始学习乐器了。我走上音乐之路是父母亲的决定,当然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很难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童年从9岁到13岁这几年,我师从家乡的音乐老师学习柳琴和琵琶,10岁进入了浙江艺术学校,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当地的艺术学校,也出了许多人才。

13岁那年,我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是在全国招生考试这个非常值得怀念的时期。1978年,全国正式公开招生,招收大学生、中学生。在此之前,全国所有的大学都不是公开招生的,没有考试这一说。1978年以后,全国正式公开面向社会招收各个行业、学科的年轻学生,所以我也赶上了这一波,进入了附中,在中央音乐学院度过了我的少年和大学生活,一路从中学、大学读到硕士学位。

在这期间我非常幸运有4位恩师,跟随他们学习。他们是琵琶界最优秀的演奏大师和音乐教育家,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得我在之后的音乐职业生涯中走得非常顺利。他们是邝宇忠、陈泽明、刘德海、林石城,在琵琶业界、在民乐界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每一位学习传统音乐的朋友应该都会知道他们的名字。

▲林石城、刘德海、邝宇忠、陈泽明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我虽然不是高徒,但是4位名师能够作为我的老师,得到他们的教育,也是我一生中的幸运。在中央音乐学院12年的学习,是我最快乐、最单纯、最能留下深刻记忆的时候。在这期间,我也得了全国比赛的第一名,也是音乐学院的第一位硕士,并且留在学校做老师,还作为青年代表团派出国演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虽然说起来很轻松,得了许多奖和学位,代表国家出去演出,但与自己的努力和执着的热爱音乐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先听一首我的作品,这是由传统民族音乐东北秧歌改编、与其他乐器跨界合作的一首琵琶曲,请大家欣赏。

(欣赏音乐插曲《跳吧!》,又名《秧歌》

背着琵琶去“西游”

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作品,是我人生的第三阶段——进入职业生涯的阶段。这首作品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录制的一张专辑,叫作《琵琶行》,里面收录了我新想法的音乐创作。刚才这一首《秧歌》,或者叫《跳吧!》(《DANCING!》)是在这个时期我自己创作改编的曲子,是有美国的斑鸠琴(也叫班卓琴,Banjo)、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大笛子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一些DJ的效果,加上琵琶的新颖合作。

▲美国的斑鸠琴(也叫班卓琴,Banjo)

1990年,我毕业以后背着琵琶,开始了闯天下的生涯,是我自己的“西游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是非常大的挑战。严格的说,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没有人知道中国音乐、中国文化,那是非常困难的时期。因为大家不熟悉,对音乐家来讲没有市场,在没人知道的文化环境中、在无人知晓的陌生国家里,我要用琵琶去生存。

难以想象,没有路可走,也没有先例可以去模仿,所以我只能自己开辟这条路。我也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一个创业者,确实是一个海外的创业者: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闯出了一片天下,让西方的观众、媒体认识中国的这件乐器,跟西方的音乐家合作。

我当时先后邀约了中美以及欧洲各国的作曲家为琵琶来创作。我委约的作品和首演(全世界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作品,在国际的舞台上演奏)的作品,大约有上百首作品,包括独奏、重奏、合奏、协奏等形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现代作品、新音乐。

同时,我也涉及了很多不同的艺术领域,比如说电子乐、爵士乐,和舞台戏剧导演、室内歌剧、舞蹈家、媒体艺术的合作,各种各样的项目我都参与进来,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忙碌。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中国的音乐和这件乐器能够进入到各个领域,让人们去了解。

很多领域在我们的观念中是不可以去触及的,当然现在可能会有很多人去尝试。以前没有人尝试琵琶跟爵士乐一起演奏,我是在20多年前,甚至25年前去做这些事情;也没有人说琵琶可以加到歌剧里演奏;或者跟剧场导演合作,用音乐表演和表达。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发现乐器的魅力,发现中国音乐背后的魅力。

当时有媒体描述我的成就,就说是就像美术家、绘画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颜色,这种颜色可以让作曲家用来创作,进入不同的艺术领域后便融入进去,变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评价是非常高的。已经近30年了,我在美国也得了格莱美奖、美国音乐家大奖、美国年度演奏家奖等等,这都是对我这些年工作、荣誉的体现。对我来讲也是非常荣幸,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一些回报。

(欣赏音乐插曲《跳吧!》)

这几年也回馈到国内,也非常关注我们国内的音乐教育,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带给我们年轻的学生们,带给我们下一代的音乐家,这个世界以后是你们的。

我的音乐道路是两种文化的结合,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前面我放的这段音乐就代表了我在美国早期在音乐形式上的尝试,它走出了传统音乐观念(的误区),让琵琶这件乐器现代化,可以讲现代的语言,说人家能听懂的话,而不是说方言。这是一种实验和尝试,这种尝试也让我打开了音乐的视野。

好的,这就是我们本节所有内容,内容涉及到的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

下一节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拓展视野。作为音乐家、艺术家,视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谢谢大家收听。

转发下方海报

与吴蛮老师一起

开启一场琵琶探索之旅

文章作者

吴蛮

发表文章69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609人

国际音乐人,琵琶演奏名家,中国音乐教育和推广者,中国首位格莱美奖得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吴蛮·琵琶课

30讲听懂琴弦里的前史今声

3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