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维樱
2018-02-03·阅读时长3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92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每天下午名厨冼良准时出现在红星酒楼里
)
用9天时间,我们寻访新加坡的美食与人物。从组屋楼下的小吃巴刹,到赌场之上的顶级餐厅;从烹饪世界杯冠军的早午餐,到战胜了米其林大厨的老店铺;从用洋葱招待贵宾的法餐小伙,到带回印尼传奇的隐士高人。新加坡国土约700平方公里,早已脱离农业社会。每日三餐的丰富食材和多元口味,印证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这个最狭窄繁忙的港口如何有条不紊地运转,打破了食材和产地的必然联系。到处“SG50”的标志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现代发达国家。吃,从本能发展出来,与时间、空间共同构筑了人的生存模式。越是上天入地,越感到逐渐触碰到了新加坡社会的脉搏。
美食背后,众生鲜活。在世界美食地图上,新加坡在历史传承上少见的没有包袱。7岁的小女孩戴着高帽,上电视挑战各位世界大厨的拿手菜。社会是建构“开放”饮食行为的关键。新加坡最为世界关注的独创福利机制、社会结构甚至家庭伦理,都可在餐桌上得到印证。料理的融合演变可以看成新加坡人的生活史。一个富裕的社会,并且幸运的,还是一个美食天堂。人口突飞猛进的增长,是从1819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开始。大量外地劳工漂洋过海,中国广东、海南、福建人,印度和英国人,各自带来的饮食风俗,受贫穷和气候的制约,开始变化。新加坡独立以后,民生渐渐兴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给新加坡人开拓了餐饮视野,也开辟了“主厨”这一西方社会造就的精英领域。餐饮奇才不分国界向这里汇集,稳定而主流的中产阶级,味蕾双向打开。饮食商品化成为主流,新加坡成了全世界最舍得花钱吃饭的国家,而“居者有其屋”政策下小吃摊也欣欣向荣。我们看到的,是镶嵌在饮食上的社会结构图景。
时光:天王,老饕的通关密语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