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20-11-11·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16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卞世鹏 摄/视觉中国供图)
木塔歪了
应县木塔在不断地变形歪斜。这座五层高塔,早在1991年时,游客最高就只能登到二层。2008年,木塔彻底不让游客上了。
但没有人能明确说出它歪斜的具体情况。一些专家认为木塔的倾斜和残损已经非常严重,遇到大风或者地震即有倒塌的危险;也有些专家认为木塔现状并无大碍,即使再维持百年也很安全;甚至也有专家认为,木塔有可能在歪到一定程度后,结构的复杂关系还会使木塔自己正回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负责人永昕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告诉我,应县木塔确实结构极其复杂,无法直接用现代建筑学或结构学理论来解释其中的很多结构。从天津大学土建结构工程专业毕业的他曾经在中航规划设计总院任结构工程师多年,因为喜欢建筑历史,2000年辞了职,考上了同校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第一次看到木塔是2002年,他研二。
像很多刚开始接触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学专家一样,他最初认为木塔是近似“筒中筒”结构。“现代高层建筑,大部分20层以上的高层写字楼,包括中国尊,都是标准的筒中筒结构。建筑最内部是电梯、楼梯这种刚度大的构件,被称为核心筒,建筑最外部一圈的柱或窗间墙,叫外筒,两者以楼板连接。核心筒抗侧,外筒能承受拉力和压力。”
乍一看应县木塔确实像“筒中筒”。这座建造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九层木塔全高65.84米,约合普通住宅楼23层高,每个明层的八角形平面都分内槽和外槽,外槽空间供人通行、礼拜,而内槽里的宽敞空间则供奉佛像。中国在辽之前,从汉至唐,曾建造过很多木结构的高层建筑,比应县木塔高者不在少数,但大都有中心柱,因而没有如此宽敞精彩的内部使用空间,也都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消失了,只有应县木塔,经历近千年挺立至今。而元代之后,中国高层木构转变为一种“通柱”的结构形式,没有再达到能与之匹敌的高度,所以应县木塔就成了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因此梁思成才会在发现木塔后感慨:“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永昕群后来进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为承德避暑山庄、长白山神庙、辽陵及奉陵邑等地做过保护规划,也主持修缮过被地震破坏的德阳龙护舍利塔等文物建筑。在见识了大量古代建筑后,他发现应县木塔绝非“筒中筒”,而是将《营造法式》中的单层殿堂式建筑一层一层叠垒起来,“就像搭积木一样”,每层之间只靠重力和摩擦力就得以平衡,“与现代建筑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逻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