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们寻找别人,别人可能也在寻找我们

作者:孙若茜

2020-11-11·阅读时长12分钟

157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98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家迟子建


摄影/尹夕远

初到哈尔滨时,迟子建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她形容自己“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是过客”,始终都在倾情书写心心念念的故乡。直到上世纪末的《伪满洲国》,作为小说历史舞台的主场景之一,她才开始在作品中尝试构建哈尔滨,但它依然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她的作品中独立呈现。

十几二十年过后,在哈尔滨生活得足够久了,迟子建的笔才逐渐伸向这座城,于是有了《黄鸡白酒》《起舞》《白雪乌鸦》《晚安玫瑰》等作品。她说,要对一座城市进行完整的文学表达,只有到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作家发现自己的素材积淀得足够驾驭这个题材起飞的时候,才能比较丰沛地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对她来说,《烟火漫卷》就是这样的表达,这是她认为的到目前为止和哈尔滨融合度最高的作品。

哈尔滨是一座自开埠起就体现了鲜明包容性的城市,迟子建写的正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他们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无论城里人还是城外人,犹太后裔、战争遗孤、退休狱警、小镇弃尸者、孤独的老人、伤痛的少年等,他们在哈尔滨共同迎来早晨、送别夜晚。他们在寻找,又被寻找——她说,这本书就是一场大大的寻找。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生命最大的悲剧。

作家构建了一个叫“榆樱院”的地方,作为小说中各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相遇、交汇的地点。她在后记中写:这样的院落在现实的哈尔滨道外区不止一处,它们是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历经百年,其貌苍苍,深藏在现代高楼下,看上去破败不堪,但每扇窗子和每道回廊,都有故事。它们不像中央大街黄金地段的各式老建筑,被政府全力保护和利用起来。这种半土半洋的建筑,身处百年前哈尔滨大鼠疫发生地,与这个区的新闻电影院一样,是引车卖浆者的乐园,夜夜上演地方戏,演绎着平民的悲喜剧。从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鲜明痕迹。这种艺术的挣扎,是城市的挣扎,也是生之挣扎吧。

小说出版后,迟子建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在采访中她谈到自己对于书写一座城市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有的小说中会呈现真实的地名,有的却虚化?什么样的人物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灵魂?也谈到她对书写伤痛的态度,书写女性角色时对角色的选择和自我要求等等。

连一座城的缺点都爱,你就愿意叫出它的名字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小说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一块彩绘玻璃上一半是圣母怀抱的耶稣,一半是中国传统的门神。它是不是刚好代表了你所认识的哈尔滨?

迟子建:西方宗教的圣母玛利亚、耶稣与中国民间的门神神荼、郁垒同框,其实是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他(她)们都是人类寄予福祉的守护神,只是姿态面貌不同而已,而这样的情节设计是用真实作为依据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因为侨民激增,所以各式教堂兴起。因为西洋画师奇缺,有一些中国民间画师参与了教堂彩绘玻璃的绘制。因为中国民间画师对基督教、天主教等教义把握有难度,所以一些宗教题材的彩绘玻璃,画好了却没用,流传到民间。我就借用《烟火漫卷》,把它们镶嵌起来。小说中的《圣经》故事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组合成一块隔断,伫立在榆樱院老宅的厨房,带着历史拼接的痕迹,感受着现实的人间烟火气。而哈尔滨的历史,恰恰就像这两块拼接到一起的彩绘玻璃。它们与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一样,借鉴西方,又固守传统;渴望着自由,又戴着镣铐;半是舒展半是挣扎,或者说是半梦半醒着,呈现着独有的风貌。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再问“李约瑟之问”

一个科学史谜题的历史路径

168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