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坠楼一年后:追问“天才少年”之死

作者:吴淑斌

2020-11-18·阅读时长15分钟

55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25个字,产生2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徐誉舒的遗像摆放在老屋里,徐远侠常常回来整理儿子的遗物


摄影/猪儿虫

儿子去世后这一年

大儿子徐誉舒出事后,徐远侠夫妇带着小儿子搬离老屋,另租了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两居室。

老屋位于重庆老城区,是上世纪的建筑了,水泥楼梯狭窄,屋内家具和装修风格都十分陈旧。夫妻俩在客厅里布置了一个小灵堂,摆放徐誉舒的遗像,紧挨着遗像的是两排徐誉舒生前看过的书和一墙奖状。屋里充斥着儿子生前的痕迹,孩子母亲胡春彦不愿意常回来,父亲徐远侠每周独自过来打扫卫生,逢初一、十五给儿子上香,陪他说说话。

2019年11月13日,18岁的高三学生徐誉舒从学校五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近一年后,他的遗体仍停放在殡仪馆内未下葬。在与学校的沟通中,学校的负责人多次劝徐远侠,让徐誉舒“入土为安”,但徐远侠觉得,“他安不了,他没有得到一个公正的对待,怎么能够火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徐远侠不停地思考,徐誉舒这样一个“天才少年”,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家里,整理遗物,收集导致儿子死亡的“证据”。在复盘了徐誉舒成长的点点滴滴后,徐远侠认为儿子的死亡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优秀,在学校里被嫉妒,进而受到校园欺凌,而“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让儿子的“天才”得不到舒展,双重影响下,苦闷的孩子慢慢走向抑郁、死亡。他记录下许多细节,证明“儿子被欺凌过”:小学时,有同学在徐誉舒的同学录上写着“自大狂”“你太懦弱”“半阴半阳”等话语,初中时徐誉舒的运动服曾被撕成一缕一缕的。儿子去世后,他还在网上看到,有人爆料徐誉舒初中时因为偏阴柔的个性和打扮,曾受到性侵。徐远侠为此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分局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不予立案。

这让徐远侠夫妇无法接受,他们需要“一个说法”,需要学校对儿子的自杀作出解释。在徐远侠看来,儿子的死是一个“大冤案”,学校却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一个大活人,那么优秀的孩子交给学校,现在叫我去收尸,那是不可能的”。

在一张徐誉舒生前留给父母的明信片上,写着一句话:“我没有感知美好的能力,即使我知道它们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徐远侠更看重后面半句——他认为这证明家庭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我给他营造了一个小空间,像一个小温室,他成长得很好。后来,他回到那种乌烟瘴气的教育环境下,最后活不下去了。我呼吁的是,大环境需要改善,让这种与众不同的孩子能够有阳光,有一口空气。”徐远侠说。

孩子去世后,徐远侠曾到北京拜访高校教育研究者,还和几位大学心理学教授联系,希望把徐誉舒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详细剖析他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以此唤起人们对校园欺凌,乃至教育制度的关注。在我们第一次电话沟通的40分钟里,徐远侠提到了五次“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被认为是这个著名科学家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抨击和诘问。徐远侠认为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自己孩子的案例:“徐誉舒本来应该是中国教育的一个丰碑。这么优秀、这么好的苗子,把他教死了,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吗?他警示我们,‘钱学森之问’究竟还有没有解?”

文章作者

吴淑斌

发表文章20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67人

真诚的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亲密关系中的恶

反家暴为什么这么难

166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