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反乌托邦时代:未来恐惧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7·阅读时长15分钟

53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97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电影《饥饿游戏》剧照 )

公元2016年,距离《1984》中“老大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32年,距离《美丽新世界》中的福特纪元632年还有5个世纪,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主动对抗三体人的“危机纪元”,郝景芳《北京折叠》中老刀所在的折叠时空,好像近在咫尺。

在时间刻度上曾经专属于未来向度的科幻小说,掉转车头,正逐渐与现实相向而行,“未来号”高速列车带来的异常气压正一阵强过一阵地袭来。19世纪科幻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旅行》目的地是802701年,这随机的一串六位数与其说是个年份,不如说是未来的抽象性之体现。进入20世纪后,科幻小说的年份设定越来越“保守”:1949年乔治·奥威尔将极权式的可怕未来定义在区区35年之后;1968年亚瑟·克拉克想象中酷炫的太空漫游发生在33年之后的2001年;金·斯坦利·罗伯逊始作于90年代的《火星三部曲》中,人类在2026年就将启动全面火星移民计划。科技未来的朦胧美感,正被一种具体的压迫感取代。这种焦虑感,正是所谓的“反乌托邦”冲动。

2016年8月,《北京折叠》继《三体》之后成为第二部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小说,也让其作者郝景芳成为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畅销的中国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小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度,但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硬科幻”想象力有所飞跃,还与故事中映射的“软现实”有关。无论是提及“文革”的《三体》,还是在未来语境中描写了中国阶级困境的《北京折叠》,都提醒我们:现实永远与未来缠扰在一起,现实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正越来越清晰地投射在未来的图景之上。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积极心理对抗焦虑时代

43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