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访书,但不一定在书店

作者:孙若茜

2018-02-07·阅读时长10分钟

50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1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当年有人开玩笑说,我如果不是在书店,就是在去书店的路上。早期或许真是这样,但现在不是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走访了几千家书店,写作了三本被国内书店业者视为教科书似的“书话”三部曲之后,钟芳玲的名字是始终要和“书店”绑在一起的。但是,在第四本书《四季访书》里,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她不再无时无刻地奔赴书店,也不再始终带我们在书里奔赴她到过的书店,而是更多地聚焦在与书相关的其他方面。

《四季访书》共10章,被作者分为“文人宅”和“书乐园”两部分,前半部分谈作家,后半部分谈书展与书店。虽然对于书店的写作依旧,但是在整本书的内容构成上,它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而且被编排在了最后的位置。之于已经被标签化为“书店作者”的她,这似乎正是一种有关改变的正式且明确的宣示。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段性,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还有没有更特别、更奇特的书店可以去看看,但是现在,这种欲望不再强烈,不会再以探访书店的量来取胜。反而是遇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会去想怎样才能更深入、从更多方面去挖掘。”

“我喜欢书店,记录、讲述书店,都是有一定时空背景的。”上世纪90年代,钟芳玲在美国求学,后又经常到欧洲出差和旅行,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开始发现西方的书店和她成长期间见到的台湾书店有着太多不同,从装潢到经营模式,从店名到地点的选择,再包括书店的主题,都是非常新奇,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的。比如她后来在书里也写到的美国费城郊区的一个书仓,曾经是一个野地中的农仓,这是硬件上的新奇;伦敦的一家开在市场旁边以饮食为主题的厨师书屋,有厨师的现场示范,读者当场就能吃到佳肴,是经营模式上的新奇。更不用说,她发现书店原来还可以主导社会和文学运动——美国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就是“垮掉一代”的大本营、作为“反叛文化”的路标,艾伦·金斯堡就是在它附近的“六艺廊”首次向大众发表了诗歌《嚎叫》,法国最有名的莎士比亚书店,出版、成就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等——而带来的震撼。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积极心理对抗焦虑时代

43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