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
2018-02-09·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50个字,产生8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上海市区的苏州河边,有一个叫老场坊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一个由英国人设计的屠宰场,但现在改建成了众多咖啡厅、时尚饰品、艺术店铺的集合地,成为上海市内一个著名艺术区。2016年底,我在这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结束了一个关于作家村上春树的采访后,在建筑内部用粗壮水泥墙隔开的像迷宫般的空间内转了转。沿着曾经驱赶牛群走向屠宰车间的低矮步道,满是提着相机,戴着冷帽,穿着棒球衫、牛仔服的年轻人,像缓慢稠密的水流,涌动在这栋水泥迷宫的各个角落。这是都市中才存在的空间,它从城市的陈旧母体中脱胎出来,产生着陌生感和新鲜感。走在其中,能感觉到挤挤挨挨的人群和丰富物品带来的温暖和舒适感,有些陌生的异质感和没有来由的不知所措——这多像村上春树笔下都市人的感受。
上海是中国最早接受村上春树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村上春树阅读热是从这里开始的。日本学者藤井省三曾在《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一书中,引用了一位上海女作家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里面描写了一位年轻的上海“摩登”女性,依照村上春树书中所写,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营造出一个“村上世界”。这个时候正是中国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开始,上海的年轻人率先在传统社会的裂缝中,窥探并实践着一种外来的新生活,村上春树的书籍为这种生活提供着“指南”。
2016年底,在北京东城区一家老牌书店二楼的咖啡馆里,我见到了另一类村上春树的阅读者。这是一个生长在中国内陆县城的年轻女孩,她一边用叉子卷着用橄榄油浇制,并拌着红色朝天椒的吞拿鱼意面,一边回忆着自己从中学时代开始的村上阅读史。我几乎毫不费力就能想象出她生长的县城模样:嘈杂窄小的街道,三轮车、摩托车和小汽车拥挤在上面,街边的店面上,印着色彩鲜艳的硕大字体和明星头像,录音机大喇叭播放的廉价商品促销广告,如飞扬的尘土一样,飘荡在街道上空——这是从80年代开始的小城模样。但在这样俗艳又嘈杂的外表下,还包裹着一些新的时代内核:在充斥着教辅资料的新华书店里,可以买到各种欧美文学的作品。学校的图书馆里,还有最新的都市文学小说,村上的书也在其中,写着一个遥远的新世界:沙滩男孩的摇滚乐,Vans牌夹克,青春期坦白的性……
从80年代初照着村上春树的书安排生活的上海青年,到后来在小县城图书馆里阅读村上的女孩,是“村上工业”在中国的流行路径。因全球化和城市化产生的撕裂和出走,以及自我寻找,也沿着这样的地理轨道,像涟漪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就像这个在北京东城的咖啡馆中讲述自己的村上阅读史的女孩,当她回忆在家乡学校图书馆中的阅读时光时,她正身处在与家乡千里之外的中国最大城市的一个角落里。她用好几年时间试图填平自己和这个城市的距离——读书,跑步,努力工作……但直到对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她最犹豫的事情仍然是自己应该留在北京,还是回那已经变了模样的家乡?她正处在村上主人公式的情感困境里:在时代浪潮和内心欲望的推动之下,来到陌生的都市。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782人
社会调查、徒步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