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日本学者眼中的“村上现象” ——专访藤井省三

作者:悦涵

2018-02-09·阅读时长9分钟

192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15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人民大学高丽会馆见到的藤井省三,是一个有礼谦逊的长者。藤井省三是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个对鲁迅和华语电影都有过研究、出版过中文专著的日本学者,对于村上春树这一日本最具人气的作家,亦有自身见解。早在著作《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他就构筑了从鲁迅到村上春树到王家卫这一独特的“影响”链条,分析概括了村上作品在中国的阅读规律。他提出,“村上春树现象”在中国是由台湾—香港—上海—北京这样的方向传播的。另一点比较重要的是,他认为村上春树用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历史意识”。

这些概括,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并含有他个人的地理上的实地考察。通过这些研究藤井省三其实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村上春树在中国究竟是如何被阅读的?

藤井省三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和村上春树成长时代相似,同时具有中日文学视角的日本人,又如何解读“村上春树现象”呢?他和我们用中文聊了聊村上的文字世界及其对人的精神影响。


三联生活周刊:一直以来,似乎广泛认为村上春树作品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展示则较少。日本学界也持这种观点吗?

藤井省三:村上作品中,大多描写的主人公生活都是我们日本人在七八十年代以后的生活。也许,因为村上翻译的小说大都是美国文学,所以展现出他对美国文化特别亲近的感觉。而事实上,在我看来,他作品中的描写就是很标准的日本中产阶级生活以及年轻人的都市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他的很多作品,诸如《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都会有这样一个形象:出身良好的中产阶级少年和他的朋友们。这是否意味着一种过度重复?

藤井省三:他很多作品的主人公,特别是男主人公,都有点像村上自己的分身。在他自己的人生里,很重要的事他会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一次次体悟、描写。所以如你所说的,有些主人公和故事都会重复,可是这意味着那个故事对他来说很重要。这就是村上春树的核心。虽然重复可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无聊。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村上春树小说的中文版和日文原文的阅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藤井省三:林少华比较意译,将村上的文体改编到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我认为林教授的翻译充满中国传统文学的味道。施小炜和台湾的赖明珠,他们都直译,所以,也许他们的文体可以传达村上日语里面原来有的那种有点奇怪的,但很新鲜、富有实验性的感觉。从现代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感觉很奇怪,觉得这种直译的方式不好。可村上本来日语使用得就已经很奇怪了——对日本老人家来说,可是对于日本年轻人,村上这种文体却很能表达他们的心理细节。所以在日本,比村上年纪大的一些读者事实上都很讨厌村上的小说,也讨厌他的文笔。

三联生活周刊:从日文角度,村上的“新”和“奇怪”具体体现在哪儿?

藤井省三:比如在《挪威的森林》里,男女对话特别多。因此文本中,日语口语用词特别多,“白话性”强。村上当时创立的这一文体是日本“手机文体”“手机小说”(在手机上阅读的小说)的先驱。另外一点,村上写作的语言是偏关东语的,一般他小说中的语言是纯粹的东京话。虽然他本人是关西人。就连以关西芦屋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且听风吟》等,鼠和“我”明明都是当地长大的少年,却还用关东话来交流。这一点,据村上自己说,他在阪神间的时候一直讲关西话,可是一到早稻田大学,他就很自然地开始讲东京话了。他自己没有什么意识,是很自然的。我想,他爱好音乐,喜欢音乐的人一般都有学好语言的能力吧。

三联生活周刊:在日本,关东话和关西话的区别是什么?

藤井省三:关西话会有一种更温柔、幽默的感觉吧。关西人以为东京话有点粗暴。

文章作者

悦涵

发表文章20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58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身为村上春树

畅销的青春、迷茫和孤独

42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