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走过兴都库什山》| 罗新解读

作者:罗新

2021-08-03·阅读时长1分钟

10989人看过
《国家地理》杂志“100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第16名

《走过兴都库什山》| 罗新解读

13.7MB
00:0009:58

【英】埃里克·纽比 著

李越 译

商务印书馆,2021年

【推荐】三联生活周刊

【解读】罗新,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考》《从大都到上都》等。

本书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文明人”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TIPS:

1. 本书作者纽比少年时在伦敦的圣保罗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十六岁进入社会谋生,先在广告业工作两年,之后当了海员。1938年,十八岁的他以学徒身份,在芬兰的四桅帆船“莫舒鲁”号上,参加了从澳大利亚经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前往英国的“谷物运输大赛”。这个经历对他很重要,十六年后他尝试写作时,首先就想到描述这一经历,而第一本书《最后的谷物大赛》的出版使纽比获得成为职业旅行作家的信心,由此启动了前往兴都库什山的冒险——他显然是为了写一本书才去爬山的。旅行写作的神秘力量在这里得到验证:登顶米尔萨米尔峰的计划失败了,可是这本记录一次不成功冒险的书却取得了巨大成功。

2.《走过兴都库什山》记录了纽比从时装业退出、一变而成业余登山者并几乎成功爬上米尔萨米尔峰的历程。纽比在回忆录《一个旅行者的一生》里追忆往事,说那时自己已三十七岁,“头发渐稀”,四顾茫然,所以一把抓住这个最后一搏的机会。

3. 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甚至体现在纽比的写作布局上。这本书有一个令所有读者都难以忘记的结尾。在一个月的艰险危难之后,终于要走出兴都库什山区了,毫无预兆地,仿佛从天而降,前辈名人、英国探险传奇威弗瑞·塞西格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任何别的作者(更不用说亲身经历者)都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可是纽比却在这里突然停止了叙述(读者会怀疑手中的书有残缺),只是用了一句塞西格对他和休·卡莱斯二人的嘲笑:“天啊,你们两个娘娘腔。”

【点击下方图片,一键购买《远方译丛》】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编辑:筱诗|剪辑:译丹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罗新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3人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作者来了

作者亲自上场给你讲书

40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