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2-11·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06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月24日下午,央行宣布开展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3.1%,较上次操作提高10个基点,这是MLF设立两年多以来首次上调利率,也是政策利率近6年来首次上调。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2月3日,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对逆回购利率进行上调,7天、14天和28天的逆回购利率全部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时,央行还宣布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由于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过大,因此,近年来央行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从短期的逆回购到中期的MLF再到长期的SLF,各种期限的利率在近期全部上升。在习惯了多年的宽松货币之后,中国市场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也是难以适应,很多人更是惊呼中国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不过,从中国经济目前的背景来看,资金面虽然有所收紧,但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
面对市场上沸沸扬扬的加息猜测,2月7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传统上讲,“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上行则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
今年年初以来的资金利率上行,其实从去年年底就初现端倪。2016年年末,国内的债券市场突然出现暴跌,银行间拆借利率大幅提升,市场惊呼3年前的“钱荒”卷土重来。当时市场的资金面突然紧张,一方面是央行通过资金投放的“锁短放长”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同时也和当时人民币贬值息息相关。去年年末,人民币贬值压力到达顶点,兑美元汇率一度面临“破7”的关口,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冲击之下,外汇占款大幅减少,导致国内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出现缺口,引发市场资金面紧张。去年年末的资金荒延续至今年,于是也就带来了年初的资金利率上行。
除了市场资金供求带来资金利率上行,央行也顺势而为,将中长期利率有所提升,不过,这更多只是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健中性的含义是相比过去几年的宽松程度有所下降,这也是MLF和SLF等中长期利率微调的意义,但是如果出现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紧缩,而非稳健中性,而当前中国经济还并不支持这样的紧缩力度,在中国经济乍暖还寒之际,实质性加息显然还是为时过早。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698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