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茶馆》| 作者王笛解读

作者:王笛

2021-11-15·阅读时长2分钟

13813人看过
1900-1950年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茶馆》| 作者王笛解读

19.6MB
00:0014:14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推荐】三联生活周刊

【解读】王笛,本书作者,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微观历史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袍哥:1940年代的川西乡村暴力与秩序》《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

TIPS:

1. “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了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20世纪前半叶的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茶馆实际上是个微观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2. 本书实际上是通过研究茶馆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其贯串始终的主要观点是:在20世纪前半叶,坚韧的地方文化和习惯不断反抗西化的冲击,拒绝现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同一模式,抵制国家权力的日益渗入,而这种国家权力的渗入并日益加强的过程,贯串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众公共生活之中,即国家越来越直接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时期城市改良和现代化过程中有两条线同时并进:一是国家角色加强的同时,现代化持续消弭地方文化的特点,导致地方文化独特性的削弱;二是在此过程中,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既显示了其坚韧性,亦展现了其灵活性,以对抗国家权力和现代化所推行的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 

3. “讲评书一般在二更时结束,茶馆里的观众便开始陆续散去,只留下那些最铁杆的茶客,他们多是不把那竹椅坐穿、不把那茶喝成白开水不罢休的主,他们并不着急回家睡觉,因为白天恐怕已经在竹椅上打过若干次盹了,晚上他们的头脑可能正新鲜着呢。更何况这时茶馆也还并不准备关门,因为那些从附近商铺特别是各餐馆酒馆下班的学徒和师傅们,也要到茶馆喝喝热茶,暖暖身子,放松放松。在回家之前,他们正好利用茶馆的热水,洗洗脸,烫烫脚……”

【点击下方图片,解锁作者更多好书】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策划:筱诗|剪辑:张译丹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王笛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1人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作者来了

作者亲自上场给你讲书

40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