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2018-02-23·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38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李菁 )
回想2012年的夏天,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在网上见到很多人转发并热议某个电视节目的视频。就在两年前,微信还不像今天这样大行其道,像我这样远离电视很多年的人主要还是通过微博这个“二传手”来感知电视媒体的动态和热点。禁不住好奇心,也打开看了一下。还记得当时被广泛传播的是一身学生打扮的徐海星的演唱视频。她的唱功的确不差,但是当她眨动着大眼睛说要唱歌给天堂的父亲听、热泪盈眶的刘欢像父亲一样拥抱她的片断,则形成了比歌唱本身更大的传播点——我得承认,这一幕把我看得也泪眼蒙眬的。后来又打开了其他几个歌手的比赛视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个来自东北的女孩儿“黄大嗓”,光着脚在台上演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感觉;而性情的评委那英也索性脱鞋上舞台跟她合唱了一首……于是注意到了这个叫“中国好声音”的节目。
虽然“中国好声音”为自己的定位是“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但是在很多人看来,本质上它还是一个选秀节目,不过在技术手段、舞台艺术和包装故事上都有了很多飞跃。而之前我对选秀节目的印象还停留在“超女”和“快男”时代,起初还有些新鲜,可是后来的记忆则被无所不用其极的炒作和“粉丝”们的狂热所充斥,于是自此屏蔽了各电视台五花八门的选秀节目。但这个节目所不同于以往的某些特质,让我在2012年的夏天又被拉回到电视机前。虽然徐海星的故事和对她的包装手段一度备受争议,包括其他选手也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杂音,但在整体上它还是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2012年最受瞩目的电视节目。
当“中国好声音”还在热播时,周刊文化部的同事孟静曾做过一篇报道,作为文化版的常规稿件发表。而后来“好声音”的话题更加热烈,直至“巅峰之夜”其受追捧之程度更令人瞠目结舌。于是,它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每周编辑选题会上被讨论的一个话题,很多同事也表示出相当的兴趣。主编朱伟最终决定做一期关于“中国好声音”的“封面故事”。当时讨论的思路是:要绕过节目的一些表面现象甚至价值评判,从其运营模式、商业操作等层面探讨这个节目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可能是注意到我之前也时断时续地聊过这个话题,主编问我是否有兴趣来主做这个“封面故事”,而我的确也对节目背后的一些东西怀有深深之好奇,于是就接下了这个选题。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1209人
文字工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