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电影《农奴》诞生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11分钟

164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79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旺堆(左)与黄宗江(摄于1964年) )

黄宗江说:“到斗争尖端的地方去!百万农奴解放了!”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他就有了写西藏剧本的念头。西藏平叛初期,他脑子里只有愿望,却不知怎么实施。恰逢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派了一个很大的摄制组拍下许多纪录片,黄宗江说他在1959年之后的4年里,去了两次西藏,最长一次待了半年。“18集团军的张国华率军进藏,我跟着新华社的郭超人(他是‘文革’后的社长)一起去的。他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参加了民主改革,很热烈。因为素材太丰富,很容易就有纪录片的想法,一写就像纪录片。”他说。

最初的两年里,他试过动笔,但没成功。1960年4月,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解放军到某地后,农奴主指使人把持了当地农会,打开粮库,私分粮食,也给一个中年农奴分了一份,但他还是要去报告解放军,主人就派人暗杀他,他脖子上挨了一刀,鲜血淋淋赶到解放军驻地,后来被送入北京301医院抢救。黄宗江赶到了医院:“我见到他时,他的伤口已经缝好,会说话了。他对我说:‘我现在的手是人的手,现在的脚是人的脚了!’乍一听,我有些不解。经他解释,我才明白在他入院后,护士细心地把他的手脚洗得干干净净,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次。”这个农奴说:“我很想看见毛主席。”他常常把毛主席像顶在头上。

除了这个素材,黄宗江说他在西藏看过一个活报剧《强巴的命运》,群众自己演出的,戏相当粗糙,却很朴素。“在农奴主随时可以割掉农奴舌头的社会里,农奴基本很沉默,装哑巴的人不少。”黄宗江说,戏中的细节基本来源于真实生活,农奴生孩子要给老爷上税,还要根据单、双眼皮交钱,婴儿的每只耳朵要交纳一个“雪松”(藏币)的税,农奴主踩着农奴上马更是普遍现象。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旺堆和他的女儿们

传奇西藏的影像与个人史 被电影《农奴》改变的人生

6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