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寻找“强巴”的家乡

作者:贾冬婷

2018-02-24·阅读时长13分钟

4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11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昌果乡昔日的达热夏庄园里,农奴桑杰卢布和庄园主的小女儿达嘎。1959年民主改革时,达嘎只有一岁多。他们曾经分处这庄园的上下层,如今属于两个阶级的隔阂早已消失 )

兄弟

看到迎面而来的索南顿珠,我松了一口气:没找错人。一件褐色缎面的旧藏袍,戴同色系长寿帽,作为日常装束似乎隆重了点。脸上堆起的笑让那些黝黑的褶皱显得更幽深了,每一道里面都藏着历历风霜。看上去更老、更黑、更朴实,除去这些不同,他也拥有一副魁梧的身板,高颧骨、细长眼——一眼就能认出是旺堆的兄弟。

“我说没错吧。”为我翻译的贡嘎县昌果乡人大副主席边巴平措很得意。前两天在旺堆那里得知他的老家在昌果乡,电话向乡里询问,他们很快反馈:“演《农奴》电影的人?知道,知道!家在岗旦村。”当时很疑惑,旺堆明明说是普下村啊。但边巴平措的语气不容置疑。原来,几十年没回乡的旺堆不知道,在普下的老房子早已被拆除重建,成了别人的,而岗旦村是旺堆的弟弟家——村里人将血缘关系作为联系离乡者的纽带。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旺堆和他的女儿们

传奇西藏的影像与个人史 被电影《农奴》改变的人生

6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