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盗墓的起源:盗掘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李云河

2022-07-17·阅读时长8分钟

32923人看过

1.1 盗墓的起源:盗掘是如何诞生的?

23.9MB
00:0017:2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手铲客李云河。欢迎和我一起走进“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世界。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见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本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却因为一些原因分道扬镳,甚至彻底走向敌对。事实上,盗墓与考古曾经就是这样一对兄弟,而且从诞生时间看,盗墓为“长兄”,考古只是“幼弟”。所以,我们的第一堂考古课将遵循真实的历史发展脉络,从中国盗墓史讲起。

作为人类安置逝去同伴的场所,墓葬是我们对于死亡最原始也最常见的回应。从史前时代山顶洞人精心安排逝者的身后事,到后世的种种厚葬和祭祀,物换星移中,“旧垄转芜绝,新坟日罗列”,最终到了“高坟叠叠满山隅”,“遍看原上累累冢”的地步……虽然人们大多希望通过在墓葬上的用心来实现永恒,但不朽终究只是个梦。无论多么宏伟、壮丽、坚固的古墓,最终还是难逃被破坏、被损毁的结局。除了生产劳作,如开垦、修路、建房,以及地震、火灾、洪水等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古以来的盗墓行为。

谈及盗墓,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为了攫取财物宝藏而实施的盗掘行为,但我们要说的盗墓更加全面客观,一切有目的性地盗挖坟墓、破坏墓葬的行为都被囊括在内。除了最常见的谋财,还有其他的复杂诱因,比如向墓主人复仇泄愤,毁墓的时候顺带拿走东西。在古代中国,盗墓贼群体不仅包含散兵游勇的民盗,也有大张旗鼓的官盗,他们的身影在正统的历史叙述中渺小且幽暗,但那些盗墓与反盗墓的现象以及背后反映出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文明,却是中国文化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史前有盗墓吗?

盗墓始于何时?让我们先来看看史前时代的发现。举个例子来说,在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处,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


▲裴李岗墓地的发掘照片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共发掘了114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十分有限,最多的一座也只有20来件,而且都是先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如石磨棒、石铲、石镰刀、陶器等,这些墓葬全都没有被盗掘过。不仅如此,在所有已发掘的原始时期墓葬中,都没有古代的盗掘迹象,由此可见,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根本没有通过盗墓获取财物的必要,自然也就没有盗墓贼的生存空间。不过,破坏墓葬的做法在史前却是存在的,总的来说,有这么三种情况:

  1. 特定的埋葬习俗——二次葬。顾名思义,二次葬指的就是将同一具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埋葬的行为。第一次下葬往往只是对尸体的暂时安放,后面的一次会将坟墓挖开,拾取骨骼甚至洗涤骨骼,再重新下葬,或者与整个家族葬入统一墓穴。

  2. 被后代活动者侵占了空间。史前时代的墓葬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识,也无法留下文字记载,所以后世的人如果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就有很大概率破坏原有的墓葬,我们刚刚提到的裴李岗遗址中也存在墓葬之间的打破情况。当然,这样的破坏往往是无意的。

  3. 有意识地破坏。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例如位于山东济宁市泗水县的龙山文化尹家城遗址中有5座墓葬被严重破坏,墓主人尸骨和随葬品都被取走或者随意扔在墓坑旁边。据分析,这几位墓主人应当是当时部族的上层人物,那么,遭到如此明显的人为破坏是敌对部落的报复?还是源于某些神秘的信仰?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史前时代似乎没有盗墓的,只有毁墓的。那么,真正的盗墓,尤其以获取财物为目的的盗墓行为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追根溯源,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两个因素:私有制的出现与厚葬之风的兴起。

不过,这两个因素并非在文明时代陡然发生的,而是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里,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一位女性幼童的墓,使用了木质的葬具,还有陶器、骨珠、石球、玉质耳坠等随葬品,共79件。无独有偶,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另一位女性墓主人拥有的随葬品也很丰富,除了常见的陶器、石制工具外,还有骨珠8000多颗。你们看,与更早的人类社会相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到了新石器中晚期,物资的富余甚至能从随葬品数量上体现出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不同人的墓葬大小、随葬品的数量、材质区别都十分明显,富裕的墓主人可以享用规整的木葬具,带着各种玉石制品、陶器甚至象牙工艺品入葬,而贫穷的墓主人只能把生前使用的几件劳动工具带到地下。从先民们截然不同的死后待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私有制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原始的平等已经消失,仅存的平等大概就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

其实,考古学者们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人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认为逝者应该带着他最珍贵或者喜爱的东西前往幽冥世界,以及人们到底为什么相信财富不但可以带来生时的尊贵荣耀,还能保障死后的无忧无虑。只是,通过发掘和研究,学者们发现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并且从制度上和道德上获得了双重认证。

最早的盗墓与防盗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到底是哪一座墓葬用它盛大的规模和丰厚的随葬品狠狠地诱惑了旁人,以至于有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欲望,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第一个跟死人争夺财富的盗墓者。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到了周朝,盗墓贼已经是一个数量庞大、活动频繁的群体了。


▲殷墟妇好墓发掘场景 

接下来看看证据,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了一座商代墓葬,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族墓,墓主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同时担任过将军与祭司的职务,因为功勋显赫,还享有自己的封地。妇好墓长5.6米、宽4米,深7.5米,在这座墓里共出土近2000件极为精美的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象牙器、宝石、海贝等,还埋葬了殉人16个和殉狗6只。据此,我们不难想象,地位比妇好更高的商王陵墓又会是何等的奢华壮观。可惜的是,位于殷墟西北岗的十来座商王陵,没有一座逃过了古今盗墓贼的破坏,其中时代最早的盗洞甚至打穿了当时还没腐朽的木椁,成功取走了那些可以搬动的珍宝。这个最早的盗洞是什么时期的?正是紧随商朝的西周时期,这也是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盗墓痕迹之一。


▲妇好墓出土青铜枭尊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墓葬中已经开始出现防盗措施。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意外的发现,因为周礼的存在明确规定了贵族们的墓葬规格,也就是不同等级的贵族,对应着不同等级的墓葬,使得他们的墓葬价值几乎是透明的,只要知道墓主人身份,就可以推断里面是什么结构,大概有哪些随葬品,实在是盗墓者的福音,墓主人当然无法束手就擒。

到了东周时期,被盗怕了的贵族们只能一边厚葬,一边在墓中用各类设施自我保护。例如,在山西省太原金胜村的春秋大墓中,整个椁室都被一定厚度的鹅卵石围裹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但给盗墓增加了很多难度,甚至也给现代的考古发掘带来了困难。又例如,在河南省辉县围固村的战国大墓中,椁室外两侧和临近墓道的地方都有用巨石砌成的墙,墙内夹有细沙,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深入墓穴时,沙土会从四面流入把盗洞堵住,而石块往往会给入侵者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些防盗措施的广泛使用,正是周代盗墓行为猖獗的佐证。


▲太原金胜村春秋大墓结构图

讲到现在,我们可以做个小的总结,史前时代出现了破坏墓葬的行为,但并不是盗墓,因为不以获取财物为目的,也很难说有泄愤或其他因素;盗墓的出现离不开两个因素:私有制的出现与厚葬之风的兴起,在原始时期末尾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墓葬中,已经出现丰富的随葬品,它们的存在逐渐成为了对生者的诱惑。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盗墓贼正式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群体,我们在商王的陵墓中,看到了西周时期的盗洞,也在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中,看到了严密的防盗措施,墓主人和盗墓者,由此开始了历史的博弈。

关于厚葬的思考

其实,如果仅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也就是先秦思想家的思考和讨论中,也能感受到在周朝的时候,盗墓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厚葬与被盗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孔子虽然推崇礼制,但是对于厚葬,尤其与实际经济状况不符的攀比型厚葬,一直持反对态度,就连最欣赏的学生颜回早逝,他也坚持拒绝任何形式的厚葬。在孔子的观念里,厚葬对于墓主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是致死者于危境、“犹曝尸于中原”的愚蠢行径。对于自己的后事,他老人家甚至留下了“死欲速朽”的狠话;相较之下,出身低微的墨子则更激进,他批判厚葬是浪费财物、浪费人力、浪费时间的。墨子认为,如果把心思都花在死人而非活人上,国家根本不可能富饶强大,所以,节葬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针对这个议题,荀子倒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上古时期人们路不拾遗,内心纯净,哪怕厚葬也无人盗墓,但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算薄葬裸葬也难保不被破坏尸身,反正说来说去,都是环境的错……不得不说,荀子的想法还挺有个性的,但总有些脱离现实的味道。我个人最欣赏庄子的态度,他在临死之际告诉弟子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意思是“我以天地为棺椁,以太阳和月亮为连璧,把星星当作珍珠,把万物当作陪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么!”听到这话,弟子们很担心,表示如果不深埋地下,夫子的身体可是会被乌鸦老鹰吃掉的,谁知庄子洒脱地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众生平等,便宜谁不是便宜,就别太计较吧。可以说庄子已经把物质层面的形式主义彻底放下,也把生死之事看透了。

当然,哲人永远是群体中另类的少数派,曲高必然和寡。虽然这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薄葬,但绝大部分丧事的主持者并不能免俗,总是坚持把葬礼做成面子工程,用来展示和夸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在这样的氛围里,很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就出现了令人心惊的记载:一旦有人用了厚葬,就会“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可见,在巨额财富的引诱下,民间疯狂盗墓的行为连法律都抑制不住了。

换个角度来看,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厚葬可能并不是什么绝对的坏事。因为,当古人用严肃谨慎的态度来处理丧事时,墓葬,便不再只是墓主人生命的纪念碑,更是对他们生前阅历的留存和对历史的见证,仿佛一本本可以供后人翻看的文化图册。考古工作者所做的正是把每一本拾起的册子修复、整理、仔细看完之后再轻轻放回文明图书馆的书架上。

那么,盗墓的从无到有,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吧。

走进神秘的“地下世界”

探索古人的生活和生死观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云河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人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李云河·如何打开一座古墓

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

13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0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