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雨
2022-09-05·阅读时长1分钟
曹雨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
【解读】曹雨,广州人,历史学博士,人类学博士后,资深“吃货”,好寻访各地美食,从中发现人类文化与生活的多样和精彩。现就职于暨南大学,专研饮食人类学,尤重食物与移民之关系,著有《中国食辣史》。
本书叙述了槟榔这种小小的青色果子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倾倒众生,着重梳理了它在中国两千年来几起几落的流行史,并揭示出其背后社会与文化的种种变迁。
TIPS:
1. 青年学者曹雨结合历史文献研究、人类学视角和社会学调研,再现了槟榔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变历程——它作为一种热带作物,如何从太平洋的南岛文化圈走出来,如何传播到南亚,与佛教文化交融,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秦末汉初开始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中留下印记。鲜为人知的是,槟榔在“瘾品”之外,还有丰富多面的文化内涵:从两汉时期驱除瘴疠的灵药,到魏晋名士高洁情怀的寄托;既是南北朝时常见的佛教供品,也是岭南男女的定情之物;曾在清朝满洲贵族中风行一时,又在当代的劳动人民中复兴。此外,作者亦深入调查了槟榔在当代社会再次流行的缘由与现状,并探讨了今日饱受争议的槟榔产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2. 槟榔在其流行区域里的各种文化中,都有一致的男女情爱指向。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南岛文化中,在僧伽罗、泰米尔、印地等印度文化中,在越南、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文化中,槟榔都是重要的男女定情物和结婚必备礼物。槟榔在中国文化中的定情物地位也并无不同,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详细介绍了槟榔在岭南婚俗中的重要地位。中文最早关于婚俗中使用槟榔的记录则见于三国东吴万震记载的“婚族好客,辄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
3. 当今闽粤嚼食槟榔的习俗几乎已经绝迹,其原因作者归纳为以下三点:鸦片战争带来的贸易格局的变化;一般民众的赤贫化;民国初年的移风易俗。
|作者来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他的书来了!作家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最认真的写作,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分享最有温度的文字。在这里,邂逅一位作者,遇见一本好书。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9月5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