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鸿谷
2018-02-24·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26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刘世锦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1989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200余篇,独著、合著《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后来居上:中国工业发展长期展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宏观思考》、《改革攻关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等学术著作10多部。
)
要素:中国的独特性
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是中国的重要转型年份,我们讨论转型,可能需要从认识整体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我注意你曾用过“要素组合优势”来描述,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刘世锦: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增长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外评价都比较高,但是怎么来解释,是一个问题。我曾用过一个概念,就是“要素组合优势”,实际上是具体解释经济学上所说的“比较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一系列要素的独特组合。首先是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因为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因为进入了一个经济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长的阶段。第二点,也是和中国人口多相联系的,就是劳动力优势。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我们经常说到的是成本低,其实并不仅如此,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力的素质较好,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较高。另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分阶段的。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民工,大量的劳动力来自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农业,这部分人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是体力上的支出。近几年,情况发生了一些颇有意味的变化。我们注意到,服务外包发展很快,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所需要的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工作技能的员工,其中不少人是博士、硕士,与发达国家的员工相比,能力差不多,工资成本却低很多。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23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