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峥
2023-05-04·阅读时长1分钟
林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解读】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
TIPS:
1. 本书选取五个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空间作为个案,分别是万牲园、中央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以及北海、城南游艺园和陶然亭。每一种公园都对应某一类人群的生活和文化实践,也反映了公园的某种功能,包括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从这五个个案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北京,正在由封建帝都向现代首都转变,在这新旧裂变的大时代,现代国家、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现代文学都在酝酿乃至蓬勃发展,与之相应地,新兴的政治党派、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群体和学生群体也逐渐成形,时代精神与社会风气亦随之改变,这一切都投射于新兴的公园空间中。
2. 近代北京的公园是植根于中国的文化脉络中,不断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在对话的“文化性装置”,其深层是一种文化性对文明性的包容与转化,有如“旧瓶装新酒”,依托中国本土的资源,对于“公园”所象征的西方现代文明有条件地吸收和重新诠释,从而实现西方文明与本土文化的对接。
3. 北京对于传统的态度,是一种公园式的,而不是博物馆式的表达,不是把“老北京”原原本本地保存起来,而是将其纳入“新北京”的日常,过去与现在不是一刀两断,而是过去就生长在现在之上,获得新的生命。
|作者来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他的书来了!作家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最认真的写作,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分享最有温度的文字。在这里,邂逅一位作者,遇见一本好书。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6月5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