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作者杨意解读

作者:

2023-08-21·阅读时长3分钟

6675人看过

13.4MB
00:0014:39

杨意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解读】杨意,本书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督导,兼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跨文化学生情绪健康中心中国心理教育主任,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师培训项目的督督导,先后在牛津、康奈尔和哈佛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抑郁症对孩子日常功能所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变得低落而不稳定、认知消极而脱离实际、人际关系恶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自我价值感降低。本书也会从情绪、认知、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价值感五个方面,讲述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始发与复发。

TIPS:

1.它是一座联结孩子与父母的桥梁。很多抑郁症孩子的父母都感到“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虽然父母一片好意,但孩子听起来却是纸上谈兵,是无用的帮助。究竟什么是他需要的帮助呢?这本书就是帮助孩子发声,尤其是那些在抑郁症的边缘徘徊、谷底挣扎的孩子。同时,也帮助那些因为孩子的抑郁症而无助地卡在黑暗中的父母,帮助他们听到抑郁的孩子想对父母说却没说的那些话,教给他们详细的方法,让他们可以穿过抑郁症握住孩子的手,从冰凉握到温暖。这本书既帮助父母真正“看见”孩子,也回应了父母的苦衷,帮助父母“被看见”。当我们真正“看见”和“被看见”我们就能“开窍”,就不需要再拿道理来克制或压抑自己,但行为会自然符合道理,真正有效地防治抑郁症。

2.这本书帮父母在联系中动态地看待和处理抑郁症。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我认为,父母未经审视的生活,且不论对父母值不值得过,但对孩子绝对是非常危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修女安魂曲》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过去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过去。孩子得抑郁症,就是“过去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的例证。所有的时光、相处、言行、我们给孩子的影响,都从未“过去”。大多数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是好的,但是父母“为了孩子好”,孩子并没有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反而出现心理问题和关系裂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得了抑郁症更容易恶化关系,父母试图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也容易处理不好而恶化关系,怎么办?如同许多骨科问题其实是由骨头周围的肌肉、软骨和韧带等部位造成的,骨科手术也相应在这些周边部位进行,同样的,要防治抑郁症,不能只关注孩子本人,还要考虑孩子周遭的各种因素。其中这本书最强调的因素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这本书让父母知道怎么给帮助孩子不抵触,怎么让亲子系逐渐从加重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变成支持孩子康复的保护性因素。如果出于各种原因,关系已经有裂痕,也不要放弃,要动态地对待。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比不开始要可贵,努力多少都比不努力要诚恳。如同我们希望孩子不论成绩多差都别放弃一样,在增进和孩子的关系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过程大于结果”,从现实开始,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一点是一点?当我们带着“我来示范给孩子看”的担当,只问耕耘,会受我们熏陶,砥砺前行,作生活的智者与勇士。

3.您不必担心这本书没有用或不好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论》里写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本书既“医已病”又“医未病和欲病”,在第一部分讲在孩子得抑郁症时父母迫不得已要做的,在第二部分讲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任何时候都要做的,以及初见端倪时杜威慎防需要做的。这本书是务实、全面、经过检验的。是我在近十年学习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以及在临床实务中教父母有效帮孩子防治抑郁症的经验合集。它由浅入深,有理论知识、有方法步骤、有心态、有练习,并且我希望未来还能为读者群体提供进一步的跟进性的支持。


点击收听《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作者来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他的书来了!作家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最认真的写作,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分享最有温度的文字。在这里,邂逅一位作者,遇见一本好书。

点我订阅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8月21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发表文章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人

收录专栏

作者来了

作者亲自上场给你讲书

40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