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凡柯
2024-02-20·阅读时长3分钟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编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解读】王凡柯,本书译者,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复旦大学,目前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研究方向是德语文学与文艺理论、本雅明思想研究等。
本书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孩子的启蒙”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TIPS:
1. 19世纪中后期,电磁波与无线电得以发明,1920年12月,德国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发出了无线电波。1925年初,本雅明就开始考虑将广播作为知识生产与知识实践,成为一种可能的收入来源。从1927年至1933年期间,本雅明往返于柏林与法兰克福的广播电台之间,创作并播出了大约八十到九十期广播节目。《本雅明电台》这本书参考了莱西亚•罗森塔尔(Lecia Rosenthal)于2014年Verso出版社出版的《本雅明广播》中的主题排列,并通过对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1991年版《本雅明全集》中分散在不同册集以及不同主题下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在“儿童广播故事”(Rundfunkgeschichten für Kinder)、“广播谈话”(Rundfunkvortrag)、“广播剧”(Hörspiel)、“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Hörmodell)以及关于广播的反思中共选取代表作品17篇,并基于萨宾娜•席勒-勒尔格(Sabine Schiller-Lerg)与莱西亚•罗森塔尔的研究整理和总结了本雅明广播节目年表作为附录。
2. 本雅明在电台中谈到生活的艺术。在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中,本雅明塑造的弗里施先生演绎了如何将商业社会中的加薪谈判视为“一种竞斗的艺术”,如何对待世俗中的现实事务犹如对待一场游戏。“弗里施先生清醒、坚定、勇敢,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投入到与生活困境的斗争中去——即使遭遇失败,他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在所有被冠之以“生存”之名的生活竞斗场中,精神的内在态度才能够“抵御一次次失败的暴击”。与焦虑而局促的曹德勒先生不同——设计反面教材正是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的创作原理——弗里施先生既有古典的庄严与清明,又有现代的实务与机敏。用当下流行的话语来说,这可能是我们最早在听觉媒介中能够听到的,有关“内核稳定”作为现代生活心灵良方的描述。事实上,当本雅明步入电台时,威廉时期的文化悲观主义还未消散,战后“凡尔赛综合症”引发的压抑情绪又在魏玛社会的通货膨胀中达到顶峰,战前无拘无束的文艺人士、闲情逸致的大学教授,都已日益被市场所挟持。想到本雅明最初进入无线电广播电台的直接缘由,不免更勘寻味。
3. 本雅明不仅在广播上讲故事,也在广播中创造讲故事的人。在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中,本雅明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轻与重”,将文学与大众这个古老的话题娓娓道来。曾经在浮士德的舞台序剧中,歌德试图通过经理、剧作家和小丑三个角色的立场讨论文学与大众之间的雅俗议题。在18、19世纪之交,随着文学市场的兴起,大众阅读的范式转变以及情感主义的泛滥,“情感”与“启蒙”的关系凸显为重要的思想史议题。本雅明创作于“歌德纪念年”的广播剧《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正是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对文学市场、大众阅读、感伤主义、青年教育以及文化自省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本雅明创作的“声音舞台”中,代表德意志精神的文化英雄和现代生活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再一次出现在书展咖啡馆中的出版商、作家与牧师的闲谈口中,以趋同或相左、补充或论辩的方式构成多声部的,亟待听众共同参与和思考的声音“剧场”。更多的惊喜,聪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能发现得更多。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0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