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波利尼

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45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3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2012年1月5日是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的70岁生日。波利尼出生于米兰一个建筑师家庭,启蒙老师是意大利钢琴家洛纳蒂(Carlo Lonati),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我喜欢他,首先因为他是一个难得的、空闲时间能以逛博物馆为乐的钢琴家,其次才因为他是米凯兰杰里的弟子。他的技术,其实在他18岁获取第六届国际肖邦比赛冠军时,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当时,身为评委的鲁宾斯坦就曾感叹:“要论技术,在座的评委哪个能与他比?”可贵的是,成了“钢琴王子”,他竟还能听从当时比他年长9岁的同胞指挥阿巴多的指点,意识到自己不足,在最光彩夺目时耐寂寞隐居8年,专随米凯兰杰里苦练触键。米凯兰杰里帮他矫正每一个音,传给他音色调配的技能,他的沉静细腻的气质,也获取了更多真传。

波利尼的辉煌演奏生涯,就始于第六届国际肖邦比赛获奖的1960年。他的第一张唱片,是EMI公司发行的,与波兰指挥家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1973)、爱乐乐团合作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70年代重版时,另附了他1968年在巴黎演奏的异常精彩的肖邦四首夜曲与一首叙事曲、一首波兰舞曲,它至今仍是进入他的世界的首选——令人无法抗拒的青春抒情气息,那种清澈到透明的情感。颇值得玩味的是,波利尼再在DG公司录肖邦的《19首夜曲》,已是2005年。前后认真对比这四首夜曲,时隔37年后,每一首速度基本都匆忙了约半分钟左右,技巧的圆熟,不需了原来的小心翼翼,清风吹皱一池春水的神秘感亦就消失了。大概岁月是会磨损,会使敏感的心灵变得粗糙的吧。

以我自己看法,70年代是波利尼的黄金季。1972年,他在DG公司最早录下的两张唱片是肖邦的《24首练习曲》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彼特鲁什卡》及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奏鸣曲》。他弹的肖邦练习曲,轻灵时如春风自然温馨地吹拂,清泉潺潺在温暖的阳光里;激动时又如流泉追叠拥挤而奔涌,逝川流光,飘忽又不相待。而《彼得鲁什卡》中出色的节奏又被处理成那般生机勃勃,抒情部分有一种特殊感人之清冷,听完它,怎么都觉得管弦乐效果累赘。随后,1974年,又一张伟大的唱片诞生: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与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幻想曲》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弹得像一朵朵春花绽开芳香的蓓蕾,雅致极了。而真要两相对比,我觉得对舒曼心境的把握其实要好于舒伯特,这心境是悲凉中无以排遣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的2011

9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