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鞠海
02-05·阅读时长2分钟
鞠海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
【解读】鞠海,新锐历史作家,厦门大学中国史硕士。
本书聚焦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揭示他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挣扎与坚守。曾国藩从丁忧侍郎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权力巅峰的背后是五次与死亡擦肩的生死局。这些生死局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展现了他在战阵之危、人事纠葛、中外事务中的复杂处境与心理煎熬。作者以曾国藩的奏疏、日记、家书等为核心资料,深入剖析其应对生死局的做法与心态,揭示他在时代巨变中如何处理自身与家国、欲望与权力的关系。尽管时局变幻,曾国藩内心的某种坚守始终未变,这种坚守正是他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本书重新审视其精神遗产的核心意义。
【TIPS】
1.本书讲述了曾国藩如何挣扎在人生的夹缝中,这里的夹缝有时代转换的夹缝、君臣猜忌的夹缝、中央与地方争权的夹缝、敌我斗争的夹缝、上下级掣肘的夹缝、同僚亲友误解的夹缝,这也正是这本书书名“夹缝中的总督”的由来。不同于以往对曾国藩励志成功故事的讲述,这本书聚焦于曾国藩生命最后二十年中所面临的个人危机、家国危机和时代危机,特别是他的五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通过探讨这些“生死局”,鞠海不仅揭示了曾国藩如何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存,还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一次次将他逼入绝境,又是什么力量使他死里逃生。书中深入挖掘了曾国藩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利用曾国藩留下的大量日记、书信等资料,分析他在不同阶段面对生死的态度。
2.本书探讨了曾国藩在五次生死局中的心理变化。从最初两次因战败而产生的过激自杀反应,到后来在祁门悬剑待敌时表现出的相对坦然,再到天津教案时期的恐慌与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逐渐成熟且复杂的曾国藩形象。特别是在天津教案期间,由于身体状况恶化,曾国藩陷入了极大的困扰与恐慌,这种情绪也影响了他的决策过程。通过这些细节,鞠海展示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多面性,以及他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寻找出路,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3.第一次生死局是在曾国藩44岁的时候,他当时刚带领湘军作战,在长沙北边的靖港打了败仗,他一气之下跳河自杀,最终被手下救起,没有死成。第二次是在45岁时,在九江打了大败仗,一气之下跳河自杀,被手下救起后,送到岸边,结果又要策马冲入敌阵自杀,最终被手下拦住,没有死成。第三次是50岁,率军驻扎祁门,被太平军环环围困,形势危急,他悬利剑于仗中,如果太平军来攻,随时准备自杀。第四次是56岁时北上平定捻军,乘船在淮河上,遇到大风暴,差点被淹死。第五次是60岁,天津教案爆发,曾国藩临危受命,自感大限将至,写好遗书后,彷徨赴津。
【有声书推荐】
点击收听一位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全方位的人生历程
|作者来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他的书来了!作家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最认真的写作,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分享最有温度的文字。在这里,邂逅一位作者,遇见一本好书。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5年2月5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鞠海,新锐历史作家,厦门大学中国史硕士。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