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钓鱼岛“擦枪走火”的后果

作者:宋晓军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4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46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宋晓军)


( 2012年9月14日,中国海监15号船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进行维权巡航 )

1月10日,继日本右翼报纸《产经新闻》独家报道日本首相要“研拟”对在钓鱼岛海域上空的中国海监飞机“开火警告”后的一天,日本媒体再次率先报道中国三批战机编队“进入”日本的“防空识别圈”的新闻。随后中日在钓鱼岛上空“擦枪走火”的字眼,就频繁出现在国内的媒体上。第二天,尽管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在记者追问下给出了“应该不会”的答复,但还是有很多记者打电话来向我追问此事。在此期间,我曾经开玩笑地反问过一位记者:你想要“缅因号”式的后果呢,还是“珍珠港”式的后果呢?

从宏观层面看,中日最近在钓鱼岛争端事态上的发展,中国基本上是属于“被迫反应”型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日方宣布欲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也正式宣布了钓鱼岛的领海基线,明确了钓鱼岛的领土属性。这在客观上,就为“擦枪走火”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日本在钓鱼岛领空、领海上所有的行动,理论上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害。而中国完全有正当的理由做出相应的军事反应。但鉴于日方对钓鱼岛主权的侵害,并不像台湾问题那样属于对国家生存政治基础威胁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做出的反应,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发出大规模报复的威慑信息。而1月11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所表述的“中方起飞两架歼-10飞机进行了查证和监视”,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国防部发言人的谈话中,并没有提及钓鱼岛,而只是提及了“温州以东、东海油气田西南空域”。同时,日本官方也很快出面否认了有要对中国海监飞机进行“开火警告”的“升级行动”。事态发展到此,可以看出双方在钓鱼岛争端的问题上,实际上都留出了政治和外交的冗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言论和行动似乎又都向媒体传达了一个“态度”,即己方所属的岛屿主权利益受到了侵害,因此拥有随时对这种侵害做出军事反应的权力。而这刚好又为很多媒体猜测双方可能发生“擦枪走火”留出了空间。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贪腐产业链

礼尚往来与”心照不宣“

11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