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8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苗千)
( 约瑟夫·波尔金斯基 )
引发这场激烈争论的是一篇预先发表在网上的论文。2012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弦论学家唐纳德·马罗夫(Donald Marolf)、约瑟夫·波尔金斯基(Joseph Polchinski)和研究生艾赫迈德·埃尔迈力(Ahmed Almheiri)、詹姆斯·萨利(James Sully)(这四位作者如今被称为AMPS)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黑洞:互补性或是火墙?》(Black Holes:Complementarity or Firewalls?)。这篇论文讨论了一个利用理论化的黑洞进行的思想实验,结果这个在假想中进行的实验却得出了一个让物理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的结果,这也许会彻底改变物理学家们对于黑洞的理解。
有人坚持认为这篇论文的结论是正确的,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论文的作者们缺乏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也有人对此激动万分,认为这个悖论可能会激发理论物理学家们的热情,对物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发展和修正。但这篇论文实际所揭示的,可能仍然是持续了多年的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微小尺度上,物理学家们已经习惯了使用量子力学进行计算,而当研究的尺度扩展到宏观领域乃至天文学级别时,物理学家们又会自觉地使用广义相对论。黑洞却是一种特殊的天体,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都可以应用到这种人类尚未真正探测到、目前仅存于理论中的天体研究中去,AMPS论文的悖论正是来源于此。
AMPS论文的思想实验发生在黑洞的“视界”边缘,“视界”是黑洞内部与外部宇宙空间的界限,当任何物质进入了黑洞的视界,它便注定不能再逃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描述,黑洞对周围时空的扭曲使得逃离黑洞需要超过光速,而狭义相对论限定,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无法达到光速。因此当物质进入黑洞的视界,便注定了它被黑洞吞噬的命运。AMPS论文提到的情形是,一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进入黑洞视界的一瞬间,会发生什么情况?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