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仁臻(鱼山)
04-27·阅读时长8分钟
首先让我们进入这次课程的开篇: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去观看和理解园林?
如何去观看园林?
怎么去看园林?我觉得园林,尤其是中国园林,它是一个感受非常丰富、层次非常多样的场景,或者是场所。在园林里,因为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方式,我们一般会是游走的,我们的身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包括动物的、天气的。
整个风景,会调动起我们全身心去感受它。这种感受我认为很多时候会集中在视觉,我们会看到风景很好,那棵树很漂亮,或者看到了鸟语花香,但往往我们会忽视一些在园林里更为独特的东西,它可能是听觉的,可能是嗅觉的,也可能是触觉的。有些可能是一种体感,比如你感觉到冷,感觉到凉快,尤其是在春夏秋冬这样一个四季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你去逛一个园林,去一次,你是无法真正去读懂园林的。因为在园林里有大量的花草树木,随着四季变化,它的风景,它的动物包括人甚至都是不大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理解一个园林,是要去很多次,每次去你的感受都会有不一样,都会有新的理解。就像我们在读一首唐诗一样,你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状态下读它是不一样的。在园里有些的感受是很微妙的。因为早晨和傍晚风景会不一样,因为刮风下雨,因为下雪,因为天光云影这些流动的东西会对风景产生影响,会对人的游走观看都产生影响,所以会让我们有更多样的方式去读园林。
在园林里游走,最重要的感受是什么?
在园林里,最重要的一个感受是什么?我们说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那感受什么?在园里,我们最重要的感受的是自然的生机勃勃,这是我的一个理解。我认为中国的园林,结合中国的道家的文化,以我们自己的文化理解,最重要的是生机。风景能带给人很不一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更根本性的理解,可能就是你看到了一棵小草,小草上有些不一样的蚱蜢,或者是水里一条小小的鱼,可能都让你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很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能感受到中国文化里头很悠远的东西。
比如庄子讲他在濠濮看到鱼的一种状态,也许你在一个小小的水池看到鱼,你都能想象到中国人上千年的一种对自然的观想,一种对生命生机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园林的观看之道是需要去调动自己的眼睛、身体和心灵,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对一些遥远东西的想象、对文化的想象。
如何调动身体去感受园林
我们如何用眼睛,用我们最直接的工具去欣赏一个园林?因为现代人经常会去打卡,拿着手机去拍照,但往往拍照或者用这种方式去看园林,它是一个非常外部的观看,它有时候只是一个照片的构图而已,实际上你自己的身体未必一定进入到风景中。
那中国园林是非常强调身体在园林里头,在风景里头,身体是进去的,我们经常讲身体要入画,就不是一个在画外。当你身体进去以后,你会发现风景不止于观看,不止于眼睛,你会发现你听到了悦耳的鸟的叫声,听到了一些细小的虫子的叫声,同时你也能感受到风从一个种满荷花的水池吹过来,它是有凉凉的感觉,是一个湿润的感觉。同时可能因为你在路上游走,在不同的铺地的路上游走,你会觉得脚感有时候急、有时候缓,有时候你会觉得小石子给你的不同的触感。
所以我觉得当你真的进入到风景中去看园林的时候,它就不止于眼睛去看,它是用身体的很多感官同时去体会。这个时候你在园里的感受,有可能是紧张的、舒缓的或者愉悦的,或者是让你忘记了时间,它是一种很综合性的感受。至于眼睛看上去漂亮不漂亮,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美不美这个事情,真正的美可能来自于,你突然走到一个有石头、有花的风景面前,一束阳光打过来晒得你暖暖的,同时蝴蝶飞过来,扰动了一下花香,这也是风景,它就不止于照片,不止于眼睛。
园林的基本格局和要素
对于中国的园林,它的一个基本的格局和要素有哪些?
山水和建筑:园林的核心要素
我们经常讲中国园林实际上它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是山水,就是因为这跟中国的山水诗歌、山水画有一个非常直接的传承的关系,山水又导中国在我们的园里头,中国的匠人、文人画家去大量建造假山,用石头用太湖石、黄石去堆叠假山,那就构成了园林里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有山、有水,有假山,有人工理出来的水系,围绕这些山水所构成的自然风景的,然后才会有亭台楼阁,曲折的长廊,去围绕风景去发生一些看或者是被看的关系。
自然物:树木、花草、鱼虫
当然我认为人力可经营的要素,除了山水,除了建筑,除了亭台楼阁,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花卉、树木,包括鱼,包括其它的动物,都是构成园里的很重要的人可以去打理、可以经营的东西。也说到正是因为中国的园林,它核心的要素是自然物,你可以想象就是山水、树木、花草、鱼虫,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它的格局需要有一个更加灵活,甚至是有点曲曲折折的形态去匹配风景,要不然你可能就画了一个四方块去套住风景,你可以想一下,风景也是比较呆板的,所以中国的园林你可以发现,你进去以后甚至会迷失方向,它不是给你一种很平稳的感觉,它整个格局可能不是南就是南,北就是北,可能你着走着已经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了,它是一个弯弯绕的、曲曲折折的,很像你在一个自然的山水的环境里,在山里一种漫不经心的游走,分不清楚方向那种感觉,你甚至有一点迷失,所以园林的格局它应该是相对曲折的,曲折尽致,可以这么理解。
刚才讲了一下我认为园林的要素,这些可经营的部分就是山水、建筑、花木、鱼虫,但我们也可以去想象一下,在一个园林里,中国人欣赏的风景有时候它是不可经营的,比如风云雨雪、天光云影,这些东西是一个超越人本身能力控制范围的东西,它可能是时间性的,它可能是在天上,但是它恰恰又是影响整个园林风景的很重要的部分,甚至有的园林会以这些需要去捕捉的动态的、流变的风景,以它来作为一个风景命名的最核心的要素或者要点:有的园林可能是以“听雨”著称,下雨的时候可能园林里的风景才是最动人的;有的园林可能是在欣赏秋天的枫叶的时候,它才是最美的。所以这种关于时间性的、流变性的要素,它实际上也是园林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但它一般来说是人力很难去经营到的,但它是可以被捕捉的。
人的居游生活
当然我认为在园林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们很少会提及,但是我相信在计成《园冶》里头,他也认为很重要,就是人的居游生活,在园林里也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风景要素。你可能会看到计成会说,有个人在扫地,它也很美,有个人在干点这个事情,划船,或者一个人在撑开竹帘,都是风景中很生动、很动人的一个部分。这就说明中国人理解的风景,它不是一个静态的风景,往往是一个结合着生活的动态的风景,这种动态实际上也就彰显了一种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蝴蝶、鱼好像在玩,同时人好像也在风景里头生活,也在玩。
所以我们经常讲到园林的格局也好,要素也好,往往集中在可视的部分,人力可控的部分,但恰恰中国园林真正生动的部分,在于人很难去人力经营和干预的部分,只能捕捉的部分,甚至是这些人本身参与其中的生活的部分,它才是构成中国园林最生动的地方。这个就很大层面上会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园林,包括日本、欧洲的,我们往往会看到中国人的哲学观的一个很深的影响,人与自然的一个“天人合一”。
在园林中,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什么叫“天人合一”?就自然部分和人的生活一定要交织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分不开,分不开就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也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在谈到园林的格局也好,要素也好,有些东西一定是包含在里头了,人的生活,这种天光云影、风云雨雪,这些很微妙的东西,人不能控制的东西,它也是包含在其中的。这个是一般的对园林的理解很少会谈到的,但我认为非常重要。
有些园子本身是以赏雨著称,比如在松江有一个叫颐园,"颐园听雨"是它的主景意景,比如在园子里也许因为它的建筑和水池关系,观看的姿态,更适合在雨天去赏雨,因为雨挂着瓦檐这么一点点的东西,像帘子一样下来又落在水上,同时又有一个很好的景,一个山崖和它对景,声音也正好是拢在了一起,你会觉得听这个雨,它的声音很清晰,这个肯定是可以设计的,但是它是需要去等天气,有这个天气在的时候你才能看风景。但像风和云,我认为风有时候你会很直接地感受到它,你会觉得某一个地方它风吹过来,它是跟其它地方完全不一样。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上海的豫园,它是隔着一个围墙的,南面是有一个大面积的水池,围墙上有一些漏砖墙,就是有一些穿砖砌的格子的墙,风是可以过来的,你在北边的时候你还没有看到水池的时候,风就先吹过来了,风吹过来你会发现,夏天的时候你觉得这风吹过来不是热的,它是凉的,这个时候给你的感受就很令人惊讶,怎么会在一个院子里突然感受到一个风凉的吹过来,给了一个想象,你就想象旁边可能有大面积的水池,当然有些时候甚至能吹过来,如果水池上比如拙政园荷风四面亭,它亭子周边全是荷花,吹过来的一定是带着荷花的那种清香的,它是一种香味,另一种感官的东西,这个东西它是风带来的。关于天光云影,
中国人讲天光云影怎么捕捉?实际上就是靠水面,天光云影在上面对吧?但是它为什么又成为风景?就是因为如果一个水池它很相对平静,同时水池颜色也比较深,它是可以像镜子一样倒映天上的风景的,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如果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池塘,你可以看一整天发呆,就看池塘里白云在深色的池塘里飘来飘去,同时鱼在云里窜来窜去,你会发现云好像在天上一样,风景是非常美妙的。假设您有幸遇到过这样的水池,你真可以坐着去发呆,这都是有方法的,不是说风景就无法去得到它,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去捕捉它,去获得它。
漫步传统的古典园林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68人
建筑设计师、画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