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7年演成一戏

作者:石鸣

2018-02-26·阅读时长5分钟

8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2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西厢记外传》剧照之孙飞虎与张君锐 )

《孙飞虎抢亲》是台湾剧作家姚一苇1965年的剧本,曾被台湾戏剧界认为“非但对姚一苇自己说是个新试探,也是中国现代剧场中的一个新试探”,是姚一苇“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然而,47年来,这个戏从未被搬上舞台。因此,5月22日至24日刚刚在国家大剧院结束的为期三天的大陆首演和4月初完成的台湾首演,对于这个戏而言,具有一层超越戏剧本身的意义。

大陆首演时,剧名从《孙飞虎抢亲》改成了《西厢记外传》。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还是《西厢记》里的那几个主要人物,只是原本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孙飞虎变成了主角。他是一个多情的江湖大盗,爱上了崔府之女崔双纹。而与崔双纹已经私订婚约的张君锐进京赶考却屡试不中,想起崔母的严苛,张生无颜回乡。久等张生不来,崔双纹即将奉崔母之命嫁给表哥郑恒。在崔家送亲途中,孙飞虎与张君锐意外相遇,张君锐几番挣扎,试图见上崔双纹最后一面,而孙飞虎意识到自己的机会,再次出手抢亲。强盗兵至,郑恒去搬援军,接下来,是主仆换装、丫环代嫁等等颇具中国传统戏曲色彩的戏码。最终是一个“罗生门”式的开放结尾:三个月后郑、崔两家的亲事又办了一次,谁也说不清结亲的两个人到底还是不是郑恒和崔双纹。

全剧的台词基本上全部由童谣似的一对对韵文组成,1/3的篇幅要求用“诵”来表现,剧作家在许多地方都标明了严格的舞台指示,而这些指示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第一幕迎亲队伍的歌舞设计要“参考年画老鼠娶亲”,第二幕起始演员的表演“属于木偶戏的类型”,演员坐姿要“宛如木雕的菩萨”,第三幕的抢亲戏则要“向皮影戏学习”。除此之外,剧作家还经常要求表演在夸张之余保持和谐与层次感,具备民众一望便知其“纯熟、优美”的形式。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何种童年值得守护

人类精神胚胎期

10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