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海报,纸上舞台

作者:周翔

2018-03-05·阅读时长9分钟

78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22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伊芙琳·德·贝克与迪克·比哈奇《山丘》系列

从某个角度看,地铁天安门西站走向国家大剧院的地下长廊像是一面海报的展墙,张贴着大剧院正在上演或者即将上演的各种舞蹈、戏剧、音乐等演出类海报。准确来说,绝大多数是演员们带妆的表演照片,再印上演出的名字、时间和票价。然而为表演艺术做宣传的海报并非只有这种简单的面貌。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联合策展的“第二届表演艺术海报设计国家邀请展”的展出地点就在穿过这条长廊进入大剧院之后的东展厅,150幅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为不同主题的表演所设计的海报,能够立即将观者带入一个与此前的“海报墙”完全不同的设计系统当中。从这些同样为宣传演出所设计的海报中,能够看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与视觉元素,像是会聚了各个流派的画展,而非一场场演出的剧照。

海报展的名字是被设定为“纸上的舞台”,2010年曾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第一届,当时展出了14位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作品。策展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吴学夫介绍说,当年展出的很多作品都是学平面设计的人在各种印刷品上见过无数次的“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之作,而第二届邀请的16组设计师,则更注重了不同年龄层的分布,“既有世界级的大师,同时也有活跃于当下的顶尖设计师”。其中冈特·兰堡、卡里·碧波、霍尔戈·马蒂斯二度作为参展的设计师,提供了自己近几年来的新作,展览的执行团队还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师梅顿·戈拉瑟,他寄来了大量创作于20世纪的珍贵原作,吴学夫形容这让整个策展团队“欢欣鼓舞”。“这些海报不仅仅是广告,它们本身就是艺术,是一种艺术对另一种艺术的诠释,是在平面的空间中运用形式美和创意思维来对另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视觉传达的设计。”也正因此,在吴学夫看来,国家大剧院是最理想的展出地点。这里是表演的殿堂,而进入国家大剧院的观众都是对表演艺术本身较为关心、感兴趣的人群,从而也为表演艺术与平面艺术之间的联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静态的“纸面”与动态的“舞台”之间也就有了某种更密切更内在的关联。

为此,策展方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他们事先邀请了一位舞者,用16段舞蹈来分别诠释对每位设计师的风格、作品的理解,录制成像,然后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五个高60厘米的多媒体纸台,采用投影技术,模拟立体人像,在纸做的舞台上循环播放这16段舞蹈,作为对设计作品的一个创造性诠释。“其实这个舞者完全不知道这些设计师,我们请他过来之后给他看这些设计师的海报作品,然后我给他讲解每个人的风格,比如冈特·兰堡,要表现那种沉重、深沉,对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又比如马蒂斯,他的作品则充满了荒诞的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然后我们给舞者提供的是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任何事先的编导。每讲完一段,他就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到了最后,他甚至觉得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舞蹈而是在地毯上打滚,来表现他对费恩·尼雅德的理解。”吴学夫说,“整个的拍摄过程就是现场表演,一次性完成,像一场行为艺术。他的表达反过来对我们研究平面视觉艺术也有启发。在表演和设计之间发生的置换的关系,也是研究它的艺术性的亮点。”

文章作者

周翔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6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相对论世纪

爱因斯坦和他所发现的宇宙

17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