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敦煌》,不只是飞天

作者:孟静

2018-05-24·阅读时长5分钟

80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4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舞台剧《敦煌》剧照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群少女做拈花状,边跳舞边齐声吟咏,这不是宗教仪式,而是舞台剧《敦煌》的排练场。这段偈子准备在北京居士林佛堂录音,由一位93岁的老居士带领200多人念诵。与同期上演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担负着打开中国市场的功能不同,这部耗资130多万元的舞台剧最大的功能却是广告,为了给年底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敦煌》打广告,如果效果好才会出国巡演,它更像一次营销试验。

表现敦煌的艺术作品最著名的有两部:1979年,为国庆30周年献礼准备的舞剧《丝路花雨》,第一次展示了飞天仙子之舞,在当年座谈会上对复活飞天舞台姿的评价是:“琳琅满目,裸肩露背,人体解放,飞天更为飘逸奔放,很值得借鉴。”连演近千场,由此剧专门开辟了中国古典舞的“敦煌舞派”。另一部是根据井上靖的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敦煌》,动用了两支驻西北的解放军部队和800多匹战马,修建了敦煌故城外景地,在1988年就耗资2亿人民币,并且由《人证》的导演佐藤纯弥执导。

8月23日舞台剧《敦煌》上演,它的特别之处是由一个民间机构——敦煌文化弘扬资金会投资,主创基本上是公益性质,不收取报酬,每人都与敦煌有些因缘,要么是本地人,要么做过多年与敦煌相关的工作。敦煌基金会的发起人王胤说:“前期由发起人投入,演出寻找企业支持,我们没有市场要求,为了避免生意场上的人误会,我连名字都改了。”舞台剧也不考虑票房,本来只是小剧场,后来排场越来越大,订到了保利剧院的档期,赔本也要上。

文章作者

孟静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恐慌型投机

5000点的围城现象

5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