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5岁的病毒

作者:尚进

2018-05-24·阅读时长3分钟

39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1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最大的经济破坏性产品是什么呢?《探索》频道进行过类似的探讨,90年代末全球性的真空汽车轮胎技术缺陷曾经名列榜首,理由很简单,数百万辆汽车出厂的时候就装上了缺陷轮胎,交通事故的损失自不用说,光销毁缺陷轮胎所造成的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还不算对环境的污染损失。尽管不至于影响生命安全,但与之相比,电脑病毒作为人为破坏经济的典型,危害更严重。

到底谁是计算机病毒之父,几乎没有准确的定论,有据可查的民间病毒鼻祖可以追溯到1982年,一名匹兹堡的9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克伦塔(Richard Skrenta)依靠自己的圣诞礼物——一台苹果2型电脑写出了第一个实际传播的病毒。这个被命名为Elk Cloner的原始病毒更接近恶作剧,理查德·斯克伦塔将恶意代码捆绑在了一个游戏程序中,当游戏拷贝者第50次运行这个游戏时,病毒才会被激活,然后会显示一段他自己写的歪诗。25年后,这位理查德·斯克伦塔已经是分类聚合网站Topix.net的创始人了,天天费劲地考虑融资问题,可他却并不在意,自己25年前早已经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50亿美元,本来完全不必存在的反病毒生意。

实际上,最早在概念上勾勒出病毒程序蓝图的先知,还要算电脑先驱冯·诺伊曼,正是他那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提到了扰乱性程序编码。1975年科幻小说作者约翰·布鲁勒尔的《震荡波骑士》和1977年托马斯·捷·瑞安的《P-1的春天》,通过小说的形式让病毒概念不再是专业概念。科幻迷都明白计算机病毒是如何发作的,可当时依旧用恶意计算机程序这样的累赘词汇来定义,直到1984年弗雷德·科恩发表了那篇《电脑病毒实验》的论文,病毒,这个以往医学领域的词汇才第一次被腾挪到了信息文明之上。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尚进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生活指数转折点

猪肉的价格动力

52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